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習近平在中美元首會晤後離開加利福尼亞州回國

2013年06月09日 09:0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後,8日下午離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回國。

  習近平6日下午抵達加利福尼亞州。7日下午和8日上午,習近平同奧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舉行了中美元首會晤。兩國元首在會晤中就各自國家的內外政策、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

  習近平在7日會晤開始時説,他同奧巴馬總統舉行會晤,主要目的就是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習近平指出,當前,中美關係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從各自國家經濟發展到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復蘇,從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到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兩國都擁有重要的利益匯合點,都需要加強交流合作。

  在會晤中,習近平同奧巴馬就雙方共同關心的重大戰略性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溝通,達成重要共識。習近平強調,他和奧巴馬總統都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中美應該也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衝突對抗的新路。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國際社會也期待中美關係能夠不斷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雙方同意加強各層次對話溝通,不斷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習近平和奧巴馬總統將繼續通過互訪、會晤、通話、通信等方式保持密切聯繫。習近平邀請奧巴馬適時來華舉行新一輪會晤。習近平和奧巴馬總統將儘早實現互訪。雙方團隊將密切配合,確保新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取得積極成果。中國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將應邀訪美。

  雙方同意加強經貿、能源、環境、人文、地方等廣泛領域合作,深化全方位利益交融格局;改善和發展兩軍關係,推進新型軍事關係建設;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在兩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拓展合作,推動亞太地區和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習近平在同奧巴馬共同會見記者時指出,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前無古人、後啟來者。中美需要在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新型大國關係建設。

  奧巴馬表示,美中雙方需要了解對方戰略目標。兩軍關係是可以取得具體進展的領域,是推動建設美中新型大國關係的例證。要採取措施使雙方討論機制化、常態化。中國繼續和平發展非常符合美國利益。如果中國成功,將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並使中國成為美國的平等夥伴,雙方可以共同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美中合作而不對抗,就更有可能實現各自安全和繁榮的目標。奧巴馬説,他和習近平主席都認為,當前美中雙方面臨著把兩國關係推向更高水準的獨一無二機遇。他將致力於不錯失這一良機。

  習近平8日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中美元首第二場會晤。兩國元首介紹了各自國內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並就中美經濟關係深入交換意見。

  習近平指出,經濟關係一直是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石。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已形成結構高度互補,利益深度交融的經濟關係。中美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增強機遇意識、共贏意識、創新意識,深化和拓展雙邊經濟合作,努力挖掘新的利益匯合點和合作增長點。

  習近平表示,中方希望美方能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關注本國經濟金融政策的外溢性影響,堅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提供公平環境,保障中國在美資産安全,同中方一道開創中美經濟關係新格局。

  習近平建議雙方重點在雙向投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地方合作等對兩國經濟發展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的領域加強合作。

  習近平表示,這次會晤是中美兩國政府換屆後兩國元首首次面對面接觸和交流,也是兩國高層交往的一個創舉。這次會晤向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傳遞出中美堅定致力於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共同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的積極資訊。這次會晤取得了豐碩成果。

  奧巴馬介紹了當前美國經濟的情況。奧巴馬表示,美中廣泛的經濟聯繫攸關兩國穩定和繁榮,對世界經濟也將有重大積極影響。美國鼓勵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願採取措施推動放寬美高技術産品對華出口,希望同中方加強在經貿、能源等領域合作。

  這次中美元首會晤意義重大,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輿論認為,在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下,這次會晤取得的重要積極成果,將為今後一個時期中美關係發展注入新活力。

  習近平是在結束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的國事訪問後,從墨西哥梅裏達抵達加利福尼亞州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