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媒體談劉鐵男被調查:逾三成網民更關注實名舉報

2013年05月14日 0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5月12日11時,監察部發佈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的消息。這條短到33字的消息並沒有抑制網民討論的熱情,今日,輿論關注點已經從這條消息本身擴展至“劉鐵男帶來的啟示與警示”的討論,資訊量驟增,達到高峰。

  中青輿情監測室的統計顯示,截至5月13日14時,主題新聞數已達3210篇,微博平臺上,主題微博達1.6萬條。

  從劉鐵男的個人簡歷中,可以發現,他是“經濟學碩士”,自1983年在國家計委工作後,28年的時間裏,基本都是在經濟領域內工作。

  不過,“學歷造假”也是羅昌平實名舉報的內容之一。1996年,劉鐵男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任經濟參贊,曾對外宣稱取得了名古屋市立大學的“修士學位”(相當於中國的碩士學位),但是,羅昌平認為,劉鐵男涉嫌用該校“榮譽證書”冒充該校學歷。

  如今看來,這與其他內容相比,似乎已成枝節問題。在羅昌平的舉報中,劉鐵男還涉嫌三項違法違紀的行為:一是與某浙商結成官商同盟,劉鐵男之子在後者公司持股並擔任董事;二是匯豐銀行賬號多次收到公司鉅額匯款;三是包養情婦,有生活作風問題。

  此時,距離劉鐵男掌舵國家能源局不過兩年。

  2010年12月,任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的劉鐵男兼任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在他履新後不久,一家媒體引用“國家發改委人士”的評價説,“劉鐵男行事低調,工作務實,不喜張揚。”

  中青輿情監測室以“劉鐵男、能源局”為關鍵詞搜索發現,2011年共有1700篇新聞,2012年,這個數字提升至2180篇,其中,2012年12月6日遭“實名舉報”之後的報道就有501篇,佔23%。

  就在微博爆料的當天,國家能源局快速作出回應,稱舉報內容純屬污衊,國家能源局正在聯繫有關網路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將採取正式的法律手段處理此事。

  中央黨校政法研究室副教授劉素華認為,國家能源局對舉報的處置不當。不僅調查核實需要過程,而且,應該出來回應的部門是紀檢監察部門或發改委、能源局的紀檢部門,而非不具此項職能的新聞辦公室。

  劉鐵男就此高調進入輿論視野,但與能源政策無關。

  不過,這次舉報的發酵主場還是在微博上。甚至,劉鐵男還“密集”地現身公開場合:2012年12月17日,與西藏自治區主要領導座談;2012年12月18日,出席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組織召開的工作座談會;2013年1月7日,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身份出席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並講話;1月底,出席發改委一次座談會,並在1月30日新聞聯播相關報道的畫面中出現。

  就在同一天,羅昌平的舉報也有了回應。他在微博中稱,中央有關部門已對其實名舉報一事立案調查。

  然而,這還是未獲得官方印證的一家之言。

  近4個月之後,雖有實質性進展,但片言只語,不足以“解渴”,網民再次將羅昌平去年的長篇舉報內容翻了出來。

  根據羅昌平的説法,他“曾接到劉鐵男情婦從日本打來的越洋電話,獲得重要的初始資訊”。

  中青輿情監測室的抽樣數據顯示,在此事件中,31.7%網民是在關注“情婦反腐”,但很多網民意見不再是簡單的嘲諷,更多的是對這種現象的反思。網民“劉少剛123”説,“歸根結底,情婦的舉報是利益衝突,否則還會舉報嗎? 如果不加強反腐的制度建設,不把權力關進籠子,不加強政府的監督,貪腐問題就不會從根本上解決。”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33.1%的網民更關注實名舉報以及制度化反腐問題。

  5月13日,羅昌平在其微信公共賬號中發文稱,“只是個案突破”。

  事實上,近來不少貪官落馬,無不具有“偶發性”,艷照、名錶、情婦、房産證、身份證等諸如此類導火索並不鮮見。

  在抽樣數據中,15.8%的網民認為實名舉報,讓官員接受公眾監督是防止腐敗的有效手段。網民“樂百事_BEN”認為,劉鐵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也不會是最大的一個。靠人民監督才是正道。”

  但是,網民“卓超兒”也表達了靠公眾反腐的“隱憂”,“如果捉老虎、拍蒼蠅這樣的風險活兒,都讓民眾監督來做,反腐只能永遠任重著,道遠著。劉鐵男落馬,遠不值得歡呼雀躍,但倘以此推進反腐肅貪的法治進程,則國家幸甚,民眾幸甚。”

  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郎佩娟看來,並不對立。

  “網路對官員的監督,並非偶發,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郎佩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公權力要接受公民的監督這種意識逐漸樹立起來了,老百姓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都有很大的提高。反過來,隨著官方回應網路監督的案件越來越多,還會不斷地去推進公權力的規範運用,提高廣大民眾的民主監督的意識。

  “整個輿論監督環境是往積極的方向在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看到問題,一些部門有的時候還是害怕,還是回避,還是遮遮掩掩。”本報記者 李麗 實習生 張輝 中青輿情分析師 俞積 鄭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