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近九成北京高校學生認為入黨與個人成才關係密切

2013年05月10日 14:1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88.6%的學生認為加入中國共産黨與個人成才有著密切關係,他們清楚地懂得走上社會,開始職場生涯,獲得事業發展的成功,自身要具備政治參與能力,入黨在一些學生看來是職場需要,也是政治參與的需要

  功利化政治參與的隱憂與矯正

  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目的較為明確,表現出積極、務實的一面。基於對北京市45所高校2035名青年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與政治相關的活動有助於自己和社會未來發展的學生佔89.9%;認為加入中國共産黨與個人成才有著密切關係的學生高達88.6%。但把入黨看作是一種崇高信仰和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的學生只有33.3%。這組數據值得深思,我們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這近90%的學生已經樹立了崇高理想,堅信共産主義,因為只有33.3%的學生選擇對黨的理論和信仰持有肯定態度的選項,而這並不佔多數。但是,從88.6%這個數據背後可以看到,大學生清楚地懂得走上社會,開始職場生涯,獲得事業發展的成功,自身要具備政治參與能力,入黨在一些學生看來是職場晉陞需要,也是政治參與的需要,畢竟中國共産黨是執政黨,在國家和社會所有領域都有其他任何組織無法比擬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號召力。因此當今大學生普遍關注國際、國內重大時政(此調查選項的比例為62.3%),關注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並設法參與一些重要活動如奧運志願者、公益活動等(此調查選項的比例為36.5%),也包括各種非政府機構所組織的各類活動(此調查選項的比例為8%)。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表現積極、活躍,盡力展示自我,爭當青年領袖,主動獲取各種有用資訊,培育人際關係,努力提高自身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以求脫穎而出,為未來順利走上社會,實現從學生向職業人的成功轉型奠定基礎(此調查選項的比例為96.4%)。

  從上述分析可知,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動機功利化色彩較為明顯。這與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無關係。就業、住房、婚姻等現實問題已經對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心理上容易出現波折,也容易産生失落無望的情緒。特別是對從農村進入大城市求學的青年大學生而言,在經歷了城市的繁華之後,一方面會産生積極進取的心理,但另一方面戶籍制度、社會關係、自身實力等因素的限制導致他們不能輕易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面對現實,大學生們意識到,要想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就必須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生活中來。

  但是,這種功利化的政治參與並不等於冷靜有序的政治參與。過度的“功利”甚至可能釀成無序政治參與的後果。一個人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並沒有錯,但是如果只關心個人前途,沒有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愛國情懷,則會走上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歧途。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他們尚不具備成熟的辨析能力,國外不良資訊會較容易地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甚至會成為引發無序政治參與的導火索。

  為了避免功利化政治參與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除了大學生自身要端正個人理想、科學看待社會現實外,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堅持公平正義、公開透明的原則,創造出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鋪就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廣闊的人生舞臺,這是大學生實現有序政治參與的社會基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生活、工作、婚姻、學習、就業等青年人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入手,從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在盡可能的範圍內為青年人排憂解難,贏得青年的理解和支援,為大學生有序、務實的政治參與奠定良好的信任基礎。

  網路政治參與的局限與出路

  機制不健全、反饋滯後、效能低下是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在渠道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調查數據顯示,除了入黨、入團依然是大學生當前最主要的政治參與渠道外,選擇網路作為自身政治參與渠道的大學生有58%,位居調查問卷中政治參與渠道所佔百分比的第二位(處於第一位的調查選項比例為79%)。可見,當前社會能提供給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並不十分通暢,現有的渠道和途徑看似豐富,但是並不十分有效。如果大學生沒有充分、便捷的渠道去表達觀點見解和利益訴求,那他們就很有可能將之訴諸於網路,這也是網際網路幾乎成了當今青年大學生政治參與最主要的載體和平臺的原因。

  眾所週知,網際網路具有快速、便捷、易於操作的特點,這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個人政治觀點和見解的平臺。但是,網際網路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虛假資訊、惡意資訊充斥其中,虛擬性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