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解讀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講話的重要意義

2013年04月08日 14:1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解讀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講話的重要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發表主旨演講,就當前亞洲和世界的發展形勢作出科學判斷和精闢論述,對實現亞洲和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刻分析,闡明瞭中國外交政策的新理念。

  勇於變革創新、同心維護和平、著力推進合作、堅持開放包容——講話的關鍵詞,折射出中國促進亞洲和世界發展繁榮、維護和平穩定、推動合作共贏,共創亞洲和世界美好未來的堅定決心。

  讓和平的空氣和陽光灑滿人間

  “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妙語連珠而又平實易懂,讓人如沐春風。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楊伯江説,習主席的講話親切務實,百姓更容易懂了,也更便於外國人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講話不僅顯示出中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也增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外交政策上的新思考。”

  “人們呼喚和平,但‘天下仍很不太平’。以亞洲為例,朝核問題、敘利亞危機、伊朗核問題等熱點地區問題此起彼伏;有的國家的政治走向和戰略走向模糊不清,不顧他國利益挑起事端,給地區和平穩定帶來不確定因素。”楊伯江説。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處理有關分歧和摩擦的原則立場。“這表明瞭中國將以對話談判等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態度,也展示出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説。

  習主席在講話中承諾,中國將在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堅持勸和促談,為通過對話談判處理有關問題作出不懈努力,並呼籲各國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矛盾分歧,維護相互關係發展大局。

  “概括而言,中國將繼續在國際舞臺扮演‘和平之錨’的角色,致力於讓和平的空氣和陽光灑滿人間。”王逸舟説。

  因時而變、隨事而制,促進共同發展

  論壇年會的主題是“責任、革新、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習主席在講話中闡述了變革創新的重要性,強調要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衝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讓各種發展活力充分迸發出來。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認為,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暴露了發達國家發展模式的弊病,也凸顯了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模式的隱憂,革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但亞洲已然成為全球最富經濟增長活力的地區,在推動“變革創新”方面被寄予厚望。正如習主席所説,亞洲歷來具有自我變革活力,要勇做時代的弄潮兒,使亞洲變革和世界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中國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説,近年來亞洲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這足以表明亞洲目前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區域,我們有理由相信,亞洲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會越來越大。

  王逸舟認為,有了變革的勇氣和決心,各方還要有合作的誠意,特別是防範貿易保護主義干擾。“當前世界經濟處於困局,主因並不在亞洲,但一些引發危機的國家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再次禍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

  齊建國表示,習主席強調的合作可謂是今後世界各領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未來亞洲乃至世界各國間的合作潛力將會越來越大,合作的重要性也會日益突出。

  開放包容、加強合作,共創美好未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講話中,習近平主席表達出對各國加強合作、實現共贏的美好希冀。

  王逸舟説,中國主張的發展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發展,中國還是合作平臺的搭建者;中國倡議建立上合組織、中國和東盟“10+1”自貿區等,都對促進地區和平穩定、共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習近平在講話中重申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

  楊伯江認為,正是因為有多樣性和差異性,我們的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推動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明的交流,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千姿百態,這種交流的衝動還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共用發展資源。”

  國際競爭不是零和博弈,開放合作帶來互利共贏,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但各國、各地區的想法和主張豐富多樣,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深化合作。

  “正如習主席所説,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楊伯江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