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神十抵酒泉6月至8月發射 王亞平成唯一候選女航太員

2013年04月01日 09:08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神十乘伊爾-76運輸機抵酒泉 

  將繞飛天宮一號 進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 

  計劃於今年6月至8月擇機發射的神舟十號飛船,昨天搭乘伊爾-76運輸機出征,到達酒泉發射場。這意味著神十任務進入準備階段。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在太空等候與神十相會的“天宮一號”目前狀態良好,發射神十的火箭也已完成總裝,即將奔赴發射場。航太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為民表示,“神舟十號”飛船任務主要是從實驗型向應用型進一步驗證,將首次開展載人天地往返應用性飛行,並增加繞飛等新試驗。 

  □神十檔案 

  身高:約9米體重:約8噸腰圍:最大直徑2.8米組成: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 

  發射窗口:2013年6月至8月,瞄準6月上旬 

  飛行速度:約每秒7.9公里,每小時飛行2.8萬公里,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 

  飛行時間:在軌飛行15天,其中12天與天宮一號組成組合體飛行 

  發射初始軌道: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330公里的橢圓軌道交會對接軌道:距地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航太員乘組:3名,或為兩男一女組合任務階段: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交會對接任務收官之戰,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定型階段。試驗任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繞飛等 

  □主要目的 

  1.為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 

  2.進一步考核組合體對航太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航太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3.進行航太員空間環境適應性、空間操作工效研究,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航太器在軌維修試驗和空間站有關關鍵技術驗證試驗,首次開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學講座科普教育活動。 

  4.進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 

  □現場 

  飛船分裝兩架運輸機奔酒泉 

  昨天早晨6點,運送神舟十號飛船的車隊集結,準備開赴機場。從第一艘神舟飛船開始,這是第十次進行這樣的轉運。 

  神舟十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和總指揮何宇輕鬆地聊著行程,看上去更像是要陪老朋友去外地旅行。過幾天,他們也將赴發射場和飛船會合。 

  運送飛船的卡車全程保持35公里的時速,這與飛船在太空每秒飛行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拉過神九、神五,神三就開始拉了,線路要測好,最主要是注意安全。”卡車司機介紹,慢慢開車是為不讓飛船受到顛簸。儘管路線已事先測量好,但車隊的頭車仍裝著一個標桿,遇到天橋等障礙時,如果標桿能順利過去,就説明後面的卡車也能安全通過。 

  轉運過程中還要進行三次停車檢查。“要監測運輸環境,因為一路走來,路況顛簸,包括外面環境溫度等,對産品有影響”,工作人員介紹,監測數據可實時查看,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彙報,以採取應對措施,“今天天氣不錯,路上也開得比較慢,基本沒什麼問題”。 

  抵達機場後,分成三個艙的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被裝進兩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隨後,這兩架運輸機緩緩起飛,運送神十齣徵酒泉。去年,同樣是伊爾-76運輸機,將重約8噸的神舟九號飛船轉運至發射場。 

  自神舟飛船發射以來,這款運輸機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降落在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遠的鼎新機場,飛船空運、火箭慣性器件進場,包括飛船系統做返回艙空投試驗等,都由伊爾-76運輸機出馬。 

  □任務 

  神十新任務繞著天宮飛 

  此前不久,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運載火箭通過評審委員會審議,被准許“出廠放行”,不久也將出征。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介紹,神十將在太空進行新的實驗,如“繞飛”,就是“飛船可以繞著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進行繞飛,這是為將來空間站建造做準備”。 

  據介紹,將來空間站或有多個對介面,飛行器不一定從一個方向對接,可能需繞到另一個口對接,因此飛船需掌握“繞飛”技術,這次將考核這一功能。

  張柏楠介紹,神十飛行任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任務,當前重點是解決空間站建造中的關鍵技術,“在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過天宮一號的飛行予以發現、解決、驗證,這是當前的一個重點”。 

  神十還將首次開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普教育活動,這無疑是此次任務的一大看點。中國載人航太總工程師周建平今年兩會期間介紹,屆時天宮一號將成為“太空講堂”,神十航太員會向地面作科普講座、演示空間實驗,感興趣的觀眾都可通過電視“聽課”。 

  周建平介紹,經評估,神舟九號標誌中國已經突破和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因此神十的主要使命是進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完成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交會對接任務,將意味中國載人航太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完美收官,此後將全面進入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研製階段。

  周建平介紹,當前我國正加緊研製大推力火箭和貨運飛船,在建的海南發射場預計兩年內可投入使用,主要用於發射空間站的艙段和貨運飛船,今後將成為空間站工程的一個重要發射場。 

  □乘客 

  王亞平是唯一在選女航太員 

  去年6月,航太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隨神九上天,在天宮一號裏工作、睡覺、鍛鍊、娛樂,生活了10天。兩會期間,周建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今年仍將有3名航太員隨神十上天,他們將在天宮一號裏待12天,加上發射和返回共在軌飛行15天。 

  神十乘組中是否會有女航太員,備受關注。周建平透露,神九的3位航太員未參加神十的選拔,王亞平是當前唯一參加選拔訓練的女航太員。 

  “選拔條件參照過去,訓練內容有變化,因為這次在天宮上有新任務”,周建平介紹,航太員要經過大量嚴格的訓練,包括身體、體能、知識、操作等方方面面,“一次飛行的代價是很高的,在太空操作的每一項不僅涉及準確性,還關係安全性。”保證航太員在太空期間的健康、舒適是載人航太很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課題,當前我國還處於初步階段,正是通過一次次飛行任務不斷積累經驗,完善訓練方案,才能讓航太員進入太空後儘早適應環境,充分發揮作用。

  近日中國航太基金會理事長、原總裝備部副部長張建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神十乘組計劃是兩男一女,“如果到時候身體狀況允許的話,王亞平很有可能將乘坐神十進入太空”。 

  據媒體此前報道,現年35歲的王亞平出生於煙臺一個漫山遍野種滿櫻桃樹的小村莊,17歲參加空軍招飛選拔,後進入飛行員學校,成為我國第七批女飛行員。2009年5月,中國第二批航太員選拔啟動,首次向女性開啟大門。經層層嚴格選拔,王亞平成為首批女航太員之一,另一位就是中國首飛女航太員劉洋。去年神九任務的選拔中,王亞平是備份乘組的一員。 

  □相關 

  中國載人登月計劃2025年 

  據《光明日報》報道,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3月28日表示,我國有可能在2025年實現航太員登月的計劃。

  在北京航太城當天舉行的“李錦記航太獎學金”頒發儀式上,戚發軔介紹,根據我國的規劃,2014年左右在深空探測領域,將把十幾噸的航太器送到地球軌道,2020年前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在探月方面,2020年前將實現“回”的任務,即飛行器不但在月球上落下來,還取一些東西帶回地球,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航太員登月。 

  戚發軔還介紹,我國將建成全球的自主北斗導航系統,中國的人、車、船、飛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靠自己的衛星來導航定位。而且,今後普通人也將有機會進入太空旅遊。

    京華時報記者商西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