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京津將聯動應對污染天 擬建立預警資訊共用機制

2013年03月25日 10:36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前日上午,京津兩地在天津市簽署協議,從多個方面推出所有計劃,加強經濟社會發展合作。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快京津兩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前日上午,京津兩地在天津市簽署協議,加強經濟社會發展合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講話。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黃興國,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等人參加座談。

  京津合作協議堅持規劃先行,提出共同做好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在此基礎上,協議提出進一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快金融一體化進程,改善京津地區環境品質。

  協議還在産業轉移和對接、打造教育科技和研發高地、深化陸海空航運物流、加強人才共用互通、推進文化旅遊會展融合發展等方面,明確了今後五年的合作重點。

  為確保協議取得實效,雙方特別注重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合作長效工作機制。根據協議,京津雙方將建立兩市領導高層協商機制,研究合作中的重大戰略問題,組織兩市相關部門對口銜接,具體推動各項合作任務的實施。

  ■ 連結

  協議從多個方面推出所有計劃

  交通設施建設

  根據協議,雙方將推動京港高速公路建設,連通京津高速公路,構築北京直通東疆保稅港區快速通道;推動京津三通道(京臺高速)北京段建設,連通津晉高速公路,構建北京與天津港南部港區快速運輸通道。共同研究京津城際鐵路連通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與北京新機場的可行性。

  金融一體化

  雙方支援兩地大宗商品及要素市場跨區域發展,在北京市大興區、天津市武清區探索建立金融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

  改善環境

  協議提出,加強兩市重點污染物治理技術的合作,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置換、交易方法,建立基於水質目標改善的管理制度和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合作機制,進一步改善京津地區的水環境。加強京津PM2.5污染治理合作,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大力壓減燃煤、減少工業排放,提升車用燃油標準、發展清潔能源汽車,促進京津地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建立京津環境監測數據及空氣品質預測預警資訊共用機制,開展環境監測能力項目合作,探索建立重污染天氣的應急聯動預案。

  産業合作

  從北京中關村示範區到天津濱海新區,共同打造京津科技新幹線,建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聚集區。在天津濱海新區共同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搭建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平臺,推進整合電路設計、生命科學等方面的合作。結合天津未來科技城總體規劃,共同規劃建設京津合作示範區,打造成科技、生態、宜居的新城。支援天津武清區打造京津産業新城,承接北京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最新研究成果轉化。

  科教方面

  雙方將建立京津校長、教師和管理幹部交流挂職機制,合作共建高校重點學科和品牌特色專業,互相開放重點實驗室、精品課程等優質教育資源。推動京津職業教育機構跨區域合作辦學,籌建京津科研協助共同體,合作申報國家級課題和重大科技專項,共同建設一批世界前沿研究中心、國際聯合研究基地、技術創新平臺等高端研發機構。

  物流方面

  協議提出深化陸海空航運物流合作,將天津港打造成為北京的便捷出海通道。天津市支援北京朝陽口岸外移至通州馬駒橋物流基地,支援北京平谷國際陸港實施海關卡口聯網工程、“口岸直放”轉檢模式和“抵港退稅、商封直轉”的保稅港“港區聯動”政策,給予港口使用費優惠,實現港口手續、碼頭場地、裝卸作業“三優先”。加強京津區域物流資訊一體化建設,推進兩地電子口岸互通互聯。加強京津陸、海、空口岸的貨物直通合作,互開立體口岸直通公路航班,推動兩地甩挂運輸推廣應用。探索研究平谷國際陸港至天津港的京津集裝箱運輸車輛享受高速公路收費優惠,推動降低物流運輸成本。開通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至市區及北京等周邊地區的公路客運班線,方便兩地旅客。

  人才互通

  深化人才市場合作,建立雙方人才供求資訊交流渠道,互設“人才工作站”。實行人才資質互認,實現高端人才共用。發揮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的作用,為北京服務。

  文化旅遊

  協議提出推進文化旅遊會展融合發展,將整合資源,共同舉辦一個大型會展活動,定期在兩市互辦。聯手開發特色旅遊精品線路,推廣應用京津冀旅遊“一卡通”業務。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