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外媒借李克強“首秀”看中國:重法制 推改革

2013年03月18日 0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3月17日電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今日閉幕。閉幕會後,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攜四位副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外媒形容稱,李克強首場總理會尤其引人注目,成為外界觀察其執政思路、施政方向和個人風格的重要平臺。同時,李克強的發言還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內政民生、經濟外交方面的態度。

  內政——重視法制建設

  在李克強總理記者會開始前,媒體已經予以不少關注。“這是歷屆人大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而今年是李克強首次在此場合亮相,更加引人注目。”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形容稱。

  記者會剛結束,美聯、路透、法新三大通訊社已推出多條報道。法新社援引李克強“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的話稱,李克強的表態意味著中央政府將在大範圍削減開支上做出表率。

  報道指,中國公眾對於財富分配不均等問題的不滿情緒日益擴大,李克強當天作出表態,稱將以身作則大範圍削減開支,從而“取信於民”。

  美聯社則對反腐問題予以關注。報道援引中國學者的話説,反腐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主題,但李克強將反腐的重點放在建立完善反腐機制以及監督上,這一觀點引起了新的共鳴。“根據法律法規處理問題,真正體現出中央政府對法制建設的重視。”報道稱。

  德國《南德意志報》則刊文指出,在任後,李克強將必須開始“得罪人”。文章稱,李克強希望能在金融領域推動更多市場和自由化,但要帶動中國因壟斷國企和裙帶關係而停滯的經濟,他必須得罪惹怒許多人。

  對此,李克強坦言,改革步入深水區是因為它要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李克強在記者會上進一步表態,“但是,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

  經濟——真正工作落在李克強身上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持續發展經濟,同時他也強調了構建和完善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

  法新社稱,李克強上任之時,正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逐步放緩,迫切需要從投資及出口型經濟轉向內需消費型經濟。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認為,李克強的當前任務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維持經濟較高速度的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的挑戰。

  美聯社援引經濟學家的話説,2012年中國在再平衡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真正的工作落在了新總理李克強的身上。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對於未來的施政方向,李克強已經有了主意。他的理政思路主要體現在“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及“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上。前一句表明他將銳意改革,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後一句則顯示他將力推新型城鎮化,解決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難題——農民問題和城鄉差距,並以此拉動內需,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本次記者會上,李克強再次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願望,它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直接作用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

  同時,李克強還就城鎮化發展制定了目標。他説,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改造一千萬戶以上各類棚戶區,這既是解決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也是降低城鎮化的門檻。尤為重要的是,新型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保住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

  外交——輕鬆反問“中國駭客”提問

  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李克強談及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政策。在中美關係問題上,李克強表示“願與奧巴馬政府共同去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他強調中國和美國都重視本國利益,但相信兩國的利益有共同點和匯合點,並認為利益超越分歧,可以使兩國人民受益。

  美聯社的報道提及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反對中國投資和指責所謂“中國駭客攻擊”,但同時強調中美雙邊貿易接近5000億美元。不過,美聯社並未就李克強對所謂“中國駭客”的表態作出回應。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則詳細報道李克強回應“中國駭客”提問。報道稱,針對美聯社記者有關中國是否會停止對美國駭客攻擊的提問,李克強以輕鬆地口氣反問:“剛才你説的話我怎麼有有罪推定的感覺啊?我想我們還是少一些沒有根據的相互指責,多做一些維護網路安全的實事。”

  路透社報道認為,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預計將在訪華時再提此事,奧巴馬本週與習近平通電話時也提及網路安全。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