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兩會後多省黨政一把手空缺 將形成地方大員新格局

2013年03月17日 08: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3月1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表決決定李克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人大方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衛生部部長陳竺、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以及發改委主任張平等正部級官員晉陞為人大副委員長。

3月1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表決決定李克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圖為習近平與李克強握手。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3月1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表決決定李克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圖為習近平與李克強握手。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十二屆全國一次人大會議今將閉幕,連同幾天前閉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一屆中國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領導人由此全部産生,完成了10年來最大規模的高層人事更替。從中共十八大以來,執政新團隊就不斷推出一系列新政策,展現新氣象,中國也由此正式進入新的政治週期。

  領導層新老交替循序漸進 開啟政治新週期

  去年的中共十八大上,新一屆領導集體首次亮相,由此開啟了國家最高領導層循序漸進的新老交替進程。在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4個月,習近平高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從接任黨務到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可謂眾望所歸。

  3月15日,李克強獲任新一屆國務院總理。當主持人宣佈決定時,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坐在他鄰桌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起身向其表示祝賀,兩人雙手緊握,在交流幾句後,面向大會現場以及海內外媒體的鏡頭,有意識地稍作停留。海內外媒體都將此視為中國最高領導層已順利實現平穩、週密的有序交接,由“習李”領銜的中國政治週期正式開啟,迎來“習李時代”。

  去年中共十八大,劉雲山出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王岐山擔任中紀委書記。在本次“兩會”上,其他幾位常委也陸續出任了新職位。張德江當選為全國人大委員長,俞正聲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張高麗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習李”七人領導團隊已全部坐實。

  香港《大公報》16日的評論指出,新一代領導集體已經從過去的“革命家”、改革拓荒者,演變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智慧型決策的一代。不同於以往軍事強人出身或具備理工科教育背景的領導人,新高層接受過完整的經濟、法律及其他社會人文科學的高等教育,李克強更是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博士總理”。因此,外界普遍分析,他們在治理國家的思維模式、觀念及方式將會有更多探索和創新。

  此外,與此前的領導人相比,習近平、李克強等新高層的都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從基層逐漸晉陞,因此改革開放意識更強,有著比常人更為清楚的觀察和更為清醒的認知。這一切,讓外界對“習李”團隊在未來全新政治週期中帶領中國砥礪前行,走出更加從容自信的“中國夢”之路,充滿希冀和期待。

  “習李時代”人事新格局漸顯 牽動後續調整

  從已選舉産生的政協、人大等領導層的成員名單來看,“兩會”涉及多位正部級地方大員和部委高官的工作安排。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法院都有從地方省份選調的官員赴京任職,其中多數是躋身國家領導人,有的則屬平調。

  政協方面,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李海峰、江西省委書記蘇榮、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王正偉、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馬飚等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其中張慶黎、蘇榮和盧展工三位省委書記都在兩個以上的省份擔任過黨委書記,資歷深厚;王正偉、馬飚則延續了政協當中有少數民族人士代表的傳統。

  人大方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衛生部部長陳竺、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以及發改委主任張平等正部級官員晉陞為人大副委員長。相信有關省份和部委人事,“兩會”後將有跟進配套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委書記周強15日當選為最高法院院長。外界冀望這位法學出身的“60後”高官,能以其專業素養助推中國法治建設。此外,周強此番晉陞國家領導人後,料將有新人遞補其原來職務。

  “兩會”後,全國將有多個省委書記、省長、人大主任出現空缺,並將牽動著一系列的人事調整。有分析認為,在接替人選方面,或會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省長遞升省委書記,也有省政協主席接任省長,有的省委副書記會異地調任省長,也會有重要城市市委書記升任省長的情況。這或將涉及十幾個省、自治區,構成“習李時代”地方大員的新格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