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民生熱點拷問社會公平 決策層直面關切欲破特權

2013年03月15日 11: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從城鄉差距到社會保障,從“擇校熱”到“房姐”現象,很多民生熱點事件都在拷問著社會公平的缺失。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政府工作報告也多次強調經濟、教育、分配、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公平。分析指出,決策層直面民眾關切,人們有理由對打破“潛規則”、勾畫公平正義新藍圖寄予更高期盼。

  共用發展紅利 盼權利公平

  “我希望未來的中國流動人口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幸福!我指的穩定是能夠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不再出現大規模的留守兒童和老人。我指的幸福就是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使流動人口不再有漂泊之憾,能夠融入城市,共用發展成果。”全國人大代表、首都保安朱良玉如是説。

  而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能夠安居樂業,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城鎮化進程中新一代農民工群體的“中國夢”,更是所有中國人對於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體系“公平正義”的期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建議“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準,加強各項制度的完善和銜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

  此外,養老金雙軌制、收入分配改革也正在逐步推進,要真正“惠及民生”,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不論戶籍、崗位、收入,都能享有同等的公民權責、真正共用社會發展的紅利,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第一步。

  有能力也要有機會 盼機會公平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消息,指出北京大學已經成為“北京人大學”,復旦大學已經成為“上海人大學”,呼籲按考生比例分配大學招生名額,給每個考生平等的錄取機會。而與此同時,中小學的“擇校熱”也年年難禁,為了孩子能夠進入當地的知名學校,學區房、奧數擇優等都成為“草根”家庭的博弈工具。長此以往,名校出現“獨大”現象,而教學資源差距則越拉越大,反而催生了新的不公平。

  完成教育,在面臨就業時或許還有不公平現象。有報道稱,一名22歲的應屆大學生江濤剛剛經歷了找工作的激烈競爭,但最後只尋得一份文員的工作,辛苦且收入不高。而他的同學則因父母有“門路”,進入了工資頗高的大型國企,江濤可謂是典型的“拼爹”競爭的“失敗者”。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對於異地高考和“擇校熱”的爭議和討論,究其根本,不過是民眾對於平等教育機會、教育資源的需求,而職業道路上的“拼爹”對於社會的負面影響也不言而喻。如何讓“有能力者也有機會”,且“有付出便有所得”,才是社會公平體系是否經得起考驗的重要指標。

  破特權直面“潛規則” 盼規則公平

  與民生相關的公平問題總是備受社會關注,陜西“房姐”龔愛愛的曝光,便激起了民眾對於制度化管理、規避特權、厘清灰色地帶的廣泛討論,而如何有效治理這一類現象,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裏”,也與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構建息息相關。

  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雙重轉型時期,維權意識的增加也使得各個群體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到達新高。看病要找關係、上學工作要“拼爹”、司法案件“同案不同罪”……各領域、各行業的“潛規則”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如何打破這些“潛規則”、將權力公開在陽光下,才是民眾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最終最求。規則公平,恰恰是實現這一藍圖的有力保障。

  “將‘建設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寫入黨代會報告,就是中共主動回應百姓關切的生動體現。”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繼強如此解讀。“社會公平正義”從黨的十八大到政府工作報告,也反應了政府直面“潛規則”、破除特權現象的決心和要求。而對於勾畫出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藍圖應如何落到實處,並切實構建起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未來仍值得期待。(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