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媒體稱過去十年房價越調越漲 北上廣房價翻數倍

2013年03月13日 10:40 來源:正義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2003年的“支柱産業”,到2010年的“房地産業不能作為城市經濟支柱産業”,在模糊不清的身份定位中,房地産一路高歌猛進。居高不下的房價,頻繁出臺的調控政策,引發代表委員對房地産“定位”的熱議。

  代表委員細數房價上升“四大推手”

  日前,一則“盤點十年房價”的微博引發網民熱議,十年間全國城鎮平均房價從2381元上漲到5791元,上漲143%。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房價更是翻了幾倍。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建築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柳樹林告訴記者,房價上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土地出讓金成本上升,加上營業稅、增值稅等各種稅費,總共佔房價成本的40%—50%,自然造成房價高位運作。”

  人工、建築材料等價格不斷攀升,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價上漲。全國政協委員司富春指出,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各種原材料價格一路攀升,從2008年至2012年,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幅12.6%,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上升。

  投資渠道狹窄,大量社會閒置資金涌入房地産,也是導致房價高漲的原因。“近年來,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從2008年的6000多點降至目前的2300多點。投資渠道過窄,剩餘資金只好涌向房地産。”柳樹林指出。

  此外,持續的流動性過剩,也推動了房價高漲。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2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高房價的根源是市場中貨幣流通過多。”全國政協委員段祺華認為,要解決高房價,就要從源頭上減少貨幣投放量。

  政策含糊 定位不清

  過去十年中,房價越調越漲。部分代表委員認為,這與房地産市場的定位不清有關,導致“調控”變“空調”。

  2003年國務院18號文件首次明確指出:“房地産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此後,房地産一路高歌、迅猛發展。

  但到了2010年9月27日,國土資源部與住建部共同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産用地和建設管理調控的通知》。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解讀通知時表示,要切實解決各地對房地産調控的認識差異,房地産業不能作為城市經濟支柱産業。

  有代表委員擔心,隨著城鎮化再次被熱議,房地産的“支柱”還是“去支柱”化,必將再次成為討論焦點,需要及時厘清。

  房地産的消費品屬性,還是商品屬性,也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房地産究竟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每個階段都不同。”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聖基偉業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日紅説,目前的政策取向,更多強調住房的民生性質,對投資則是“堅決抑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七院副院長竇曉玉表示,從當前政策取向來説,重點還是支援基本住房需求、首次購房需求的民生性需求,這是百姓“住有所居”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但房地産業也具有投資屬性,這部分屬性可以交給市場,通過徵稅等措施,實現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調控應堅持“兩條腿”走路,政府主要抓保障性住房建設,市場能解決的就必須交給市場。

  戒除土地財政的衝動

  房價屢調屢漲,深層次的原因,與一些地方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有關。統計顯示,2010年,上海、北京的土地出讓金均超過1000億元,佔當地財政收入的近一半。

  “政府熱衷賣地,抬高了房價;房價高漲,政府又有更多的稅收,這是一個惡性迴圈。”柳樹林説,“依靠土地財政不是長期行為,也不是健康行為,是一種類似‘毒癮’的依賴症,必須下大力氣戒除。”

  “要改變靠房地産拉動GDP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找到替代産業。”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説,一些地方經濟發展得好,産業經濟發達,對房地産的依賴就小。

  “隨著國家調控力度不斷加大,土地財政的飯碗越來越難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隨州市市長傅振邦告訴記者,隨州已經形成了以汽車製造業為基礎的特色發展方式,有規模以上企業77家,其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形成比較完整的産業鏈。

  海南一度以房地産業作為主導産業,直接的後果是形成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房地産泡沫。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發改委主任林回福説,海南省目前農業佔GDP的比重比較大,超過20%。房地産業佔5.9%,比較正常。旅遊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對GDP的貢獻也不斷增加。(記者王敏、何雨欣、呂曉宇、孫鐵翔)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