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北京市人大副主任:治堵不能一味修路

2013年03月09日 19:36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馬振川(左)在會上交流。記者張斌攝

  昨天,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振川在北京團小組討論會上發言時表示,針對治理交通擁堵,應合理科學規劃道路軌道交通建設,不是通過一味修路來解決,而是應該通過停車樓建設、可變車道等管理措施來解決。

  建議1不能只修路修軌道

  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馬振川認為,不能一味修路修軌道,而是應該通過調研後科學地修路修軌道,選擇能緩解交通擁堵的區域修路修軌道。

  馬振川説,北京目前的道路面積率大約為25%,“路修得越好,買的車越多,老想從修路給擁堵找出路,總是這樣的惡性迴圈,多修路就多增車,沒有止境。”

  馬振川説,現在有些軌道交通修到山區裏面了,但實際使用率非常低,對緩解交通作用有限。

  建議2採取可變車道方式

  馬振川説,現在常説的“潮汐現象”,各國的大城市都有。針對這種現象,馬振川認為,這種規律性的堵車不算堵,規律性堵車也有措施緩解。比如説有些城市潮汐現象的處理就是採取可變車道的方式。

  馬振川進一步解釋,在早晚高峰中,出城流量大時(進城流量小),就把出城的車道多加兩條;進城的流量大時,就把進城的車道增加兩條。這個就是對道路的合理使用。這些都是國外很成功的經驗。

  建議3中心城區修停車樓

  針對停車難問題,馬振川説,停車涉及到兩個指標,有500萬輛車就需要500萬個停車位,其次還要有臨時車位,這個通行的標準是,有4輛車就必須安排1個臨時停車位,但現在明顯不足。

  “我建議,能不能讓停車樓和蓋商場似的,商場能産生多大的利潤效益,停車樓也能産生多大利潤效益。你修了馬路,在馬路上停車,把這個資源佔了”。馬振川建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中心城區修停車樓,尤其是民營企業修停車樓,政府還給補貼或者優惠政策。“這樣鼓勵一批人能夠在市區讓民營企業進入停車市場,修建停車設施,比佔馬路要好得多。”馬振川説。

  建議4憑藉車位證發車牌

  馬振川説到停車難問題回憶説,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時候,北京購買機動車,實行過憑藉停車位證明發放車牌的政策。

  “後來接近2000年的時候,發現很多車位開的證明都是假的,就取消了,別要這個證明了。現在想想,是因為當時沒有把真正的停車位管起來,就不應該把這個措施弄沒了。”

  □觀點交鋒

  梁偉:核心區少建或取消停車位

  馬振川:取消停車位肯定不願意

  “我很贊同,我也説説停車問題。”聽完馬振川關於停車難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坐不住了,他説,聽説國外某個大城市也是擁堵嚴重,最後採取的辦法是,在一定區域內建停車樓、減少停車位,凡是繁華區一律取消停車位。沒地方停車,人們自然就不開車出行不買車了,“我認為,城市核心區最好少建停車位或者取消停車位。”

  説到這裡,馬振川打斷梁偉,“我覺得做不到。過去北京人都騎自行車,門口到門口。現在老百姓把這種出行習慣延續到汽車上了,不到門口不停車,甚至把車放到200米外停就有意見。所以取消停車位,肯定不願意。要把習慣改過來,難。”馬振川説,如今在北京開車不串門,不並線的,就會被認為不會開車。

  梁偉在全場的笑聲中接過話頭,“我知道,我的意見是不在繁華地區增加車位。”梁偉接著説,之前聽説繁華地區停車費上調了一下效果不錯。

  “對,但是很多人不停固定車位去了,在旁邊亂停了”。馬振川代表再次插話。梁偉回應説:“所以管理跟不上,這些都談不上。因此一個是要找規律,一個是要加強管理。”(記者文靜)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黃艷艷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