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政協委員談外交:毛澤東時代是口頭上硬,實際上軟

2013年03月06日 09:36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的外交到底是硬還是軟?判斷一個國家外交好與壞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時候一國的外交該硬,什麼時候可以靈活變通?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在世界範圍內利益越來越大,“韜光養晦”似乎也越來越不被國人看好,“政府對外應該更強硬”成了百姓和網民更為青睞的看法和傾向。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開幕的當天,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在駐地接受了國際線上記者的獨家專訪。賈慶國多年從事國際政治、中美關係、中國外交、臺海兩岸關係、中國的崛起與中國外交的調整等方面的研究。

  毛澤東時代中國的讓步更大更多

  賈慶國説,我覺得我們在主權領土等問題上一點也不軟。現在不少人有這樣一種印象,認為毛澤東時代中國很強硬,而現在我們很軟。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印象。毛澤東時代是口頭上硬,實際上軟。

  賈慶國稱,自己有位同事做了一個比較研究,研究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我們在有爭議的領土問題上所做的讓步,發現毛澤東時代我們的讓步要大得多。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一種印象呢,因為毛澤東時代中國和外部世界主要是一種對立的關係,尤其和西方國家,因而那時説狠話是很正常的事。而現在我們的對外關係主要不是對立的或敵對的,至少也是一種非敵非友的關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説狠話不合時宜,也不符合中國的整體利益。

  賈慶國説,軟和硬本身並不能夠很好地去概括中國外交,也不是判斷一個國家外交好與不好的標準。一個國家對外該軟的時候就軟,該硬的時候就硬。在一些原則問題上,該強就強,而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該配合就配合。

  既要堅持原則,也要準備好妥協

  賈慶國指出,在領土問題上,大部分爭端的背後都有著深刻複雜的原因,要不然不會有爭議。在解決有爭議的領土問題上,還是要通過談判,也可以擱置或者通過妥協來解決。如果要搞對抗、搞軍事佔領,可能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賈慶國表示,在領土問題上,一個普通大國和一個超級大國,他們考慮的問題應該是不一樣的。普通大國考慮的是,我能多得一點就多得一點。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在做法上有兩種,一種是領土擴張,包括法西斯主義的德國和日本,以及老牌的殖民主義,這兩種方式的結果都不太好;另一種就是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即我不要你的領土,但你要對我開放。

  賈慶國説,在對待有爭議的領土問題上,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務實,這不是一個強硬不強硬的問題。主權問題上是要強硬,在最終解決方案內要盡可能多地獲得利益。但也要準備好妥協,如果這個妥協從長遠來看對你更有利。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