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北京外來人口十餘年翻倍 對資源環境形成巨大壓力

2013年03月06日 09:15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代表們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京華時報記者 張斌 攝/視頻

  動態

  昨天,北京代表團召開全團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表示,北京的發展絕對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世界城市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此外,要正視人口、環境、資源的矛盾,尋找破解之道,絕不回避。在現場發言環節,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提到人口問題時稱,北京外來人口10餘年翻一倍。

  關鍵詞回顧工作

  萬元GDP能耗降25%

  會上,郭金龍用12個字來概括聽完政府工作報告的感受:求真務實、鼓舞人心、受人尊敬。郭金龍説,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從26萬億到52萬億,翻了一番。中國的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20%。而且我們成功地舉辦了以北京奧運會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國際活動,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對取得的成就是倍感自豪,應該講作為一個中國人,這些都是自豪的。”郭金龍説。

  談到近年以來北京市工作回顧,郭金龍表示,北京進行了以首鋼搬遷為代表的大規模産業結構調整。“首鋼搬遷的過程中,北京減少了800萬噸鋼鐵産能。此外,現在北京萬元GDP的能耗是0.44噸標煤。這個指標是在全國領先的,水耗是21.5立方米。五年以來我們的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了25%和32%,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郭金龍説。

  關鍵詞破解矛盾

  正視人口問題不回避

  郭金龍坦言,奧運後的北京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北京市的經濟結構是第三産業已經佔76.4%,第二産業只有22.8%,第一産業是0.8%,也就是北京的經濟已經是服務業為主的經濟了。“那麼這樣一個結構的經濟,這樣一個經濟結構的城市,如何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面臨的首要課題。”郭金龍説,北京的這種情況全國沒有,而且放到世界上,即便有一些大都市結構類似,但因國情不一、制度不同,我們北京只能借鑒、不能照搬,要堅持立足於國情、市情,走我們自己的路。

  此外,郭金龍談到了關注度頗高的人口問題。他表示,必須正視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要破解特大城市服務、管理的難題,要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地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這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現實課題。“我們的國情最大的一條就是我們有13億人口。北京作為首都,目前我們政府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現溫總理今天在報告當中提出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規模的合理控制,這對我們來講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課題。”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歐陽淞

  外來人口十餘年翻一倍

  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拋出一組數字例證大城市人口弊病。昨天歐陽淞現場發言説,北京等特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外來人口。但是問題是近年來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北京等特大城市。根據去年北京市統計局公佈的人口統計數據,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到了2018萬人,與1990年的1081萬人相比,增加了937萬人,增加了87%。21年裏,差不多增加了1990年一個北京城的人口。而從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增加了637萬人,是前一個十年增加人口數量的兩倍多。在北京市2018萬人口中,外來人口達到了742萬人,比2000年的256萬人增加了486萬人,接近兩倍,10餘年來北京外來人口翻一倍。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為北京市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便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人口規模的擴大,對於城市的資源、環境、市政基礎設施和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也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歐陽淞認為,北京等大城市應該儘快制定出臺北京市的居住證制度,發揮這一制度在引導、服務和管理外來人口方面的重大作用。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