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不比誰的父母官大
上世紀五十年代號召向蘇聯英雄母親看齊,多生孩子的歲月,一家有三五個孩子不算新鮮。有人粗略算過,計委大院總共有近六千個孩子。
計委大院有兩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孩子們難以忘卻的共同記憶:
“雨中送傘”每每上下班時下雨,計委辦公大樓前總會聚集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男孩和女孩,爭相為在大樓里辦公的父母送雨傘。孩子們一只手撐把傘,另一只手抱著把傘,站滿了辦公樓前的空地。有的小孩還跑到樓前高高的臺階上和警衛戰士搭腔說話。雨很大,天也很冷,但那份溫馨的親情帶來的是無限的暖意。
“中午吃飯”每天中午十二點,孩子們上完上午的最後一節課,都急忙背起書包、興高採烈地奔向大食堂等著和父母一起吃中午飯。這時,下了班的幹部們也三五成群地飛奔來與孩子會合,此刻,食堂里幾十張桌子圍坐滿了大人和小孩,那個場面充滿了愉悅,熱鬧非凡。吃飯聲、嘈雜聲和低低的笑語聲融和成一片,如同一個超大的家庭在一起進餐。那祥和的氣氛,那歡樂與幸福的感覺讓孩子們記憶永遠。
計委大院的孩子很少去比較誰的父母官大,更少去比較誰的“老子”參加革命早晚,相對于軍隊大院的孩子,他們顯得更為單純些。孩子們一起上學,一起玩耍,但從不關心對方家長的身份和官職。
計委大院的孩子,大多數有過身邊沒有父母監護、脖子上挂著把鑰匙、到點兒就去食堂吃飯、做完功課就去拼命瘋玩的經歷;也經歷過與父母一同上“五七幹校”、三年饑荒和極左人禍的困擾與磨難。那時,即便像計委這樣“一等一”的國家機關,也拿不出多余的糧食來填飽他們孩子癟癟的小肚皮。記得當時,年幼的弟弟把自己省下來的半個玉米面餅塞進我書包的事,那濃濃的兄弟真情,感動我一生。
大院里的孩子們大致分為兩撥兒:“老三屆”的大孩子和“六九屆”以後的孩子。
“老三屆”的孩子對政治的敏感和關心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們高唱著“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歌子,勇猛地衝向社會,自認為自己是最徹底的革命派。但當他們的理想之夢破滅、政治上受到了愚弄後,情緒又變得十分沮喪。他們憎恨透了那位文化革命的“旗手”。直到現在,只要聽到或想起她那句“紅衛兵小將你們好”,眼前就會浮現出她那拉長聲調、裝腔作勢的扭捏之態,便會在心理和生理上產生出直想嘔吐的反應。這些博知、好學的大孩子們,意外地從曾在上海、延安工作過的老爸、老媽那里獲悉到諸多有關那位“旗手”的醜聞和斑斑劣跡,于是“紅都女郎”之類的許多新聞便最早從計委大院的孩子們那里傳散開來,以致這些孩子和父母都受到“四人幫”爪牙的追查和迫害,吃了不少苦頭。
隨著形勢的發展,老三屆的這撥孩子絕大部分陸續上山下鄉,去了農村或生產建設兵團,只有少數的孩子當兵或進廠當了工人。大孩子們走後,大院成了他們的弟弟妹妹們的天下。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和環境下,大院涌現出不少鬧騰歡,並在社會也叫得很響的“風雲人物”。這些孩子在大院里獨領風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男孩子中,當屬53門的曹京生。據講,電視劇《夢開始的地方》就是以他的生活經歷為原型創作的,在該劇中,主人公的名字就是用的他本人的名字。
女孩子里要數趙家的“兩朵花”。院里孩子還給她們起了“七奶奶”和“八奶奶”的綽號。在孩子們眼中,二位出眾的小姑娘是美麗“女俠”式的人物。她們個子高挑,身材苗條,皮膚也很好,總穿著一身深藍衣裝,頭上梳著齊到耳根的“小刷子”,總愛騎著把車座拔得很高的“二八”自行車,只要蹬上車,一陣風似的呼嘯而過,那個狂勁、瘋勁和靚勁震呆了不少外院“拍婆子”的孩子,還招惹來好幾場大的群架……
轉眼幾十年過去,計委大院的孩子早已長大成人,活躍在當今社會的各個舞臺上,而且有聲有色。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凡普通的人,但也不乏有許多出類拔萃的成功人士。遠的不說,僅在我生活的小院落就出了將軍劉海南,書法家盧中南,胸外專家(京東第一刀)秦明,金融家姚剛和著名律師何山等等一批事業有成的傑出人物。
如今,計委大院的孩子們都已是年過半百、霜染雙鬢的老人,有的還過上了當爺爺奶奶的晚年生活。
歲月滄桑,世間巨變。當年的“國家計委”早已易幟為“國家發改委”,計委大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曾經閃著金光的“大院文化”悄悄地黯然褪色。但在計委大院的大人和孩子們的心中,對大院的美好記憶和濃厚的大院情結永存,在他們的心目中,計委大院是永遠的,那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
大院“盛產”高官
許多人說計委大院“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此話倒真不假。
幾十年中,從大院陸續走出過21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和200多位部長、副部長。全國頂尖級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馬洪、吳敬璉都出自這個大院,從這里出來的局長和處長們更是多不可數。更讓計委大院自豪和驕傲、並引以為榮的是好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自這個大院,如黨的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國務委員陳慕華副總理,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宋平。
這些領袖人物,曾經是那麼平凡和近距離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當中的一員。開始,人們並沒有太注意,直到許多年後才突然驚奇的發現:在我們周圍竟有那麼多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這些“大人物”中數朱鎔基在大院里住的時間最長,也最為大院人所熟悉和了解。
朱鎔基清華畢業後,先去了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工作。1952年進京到國家計委,成為了當時最具有潛力和前途的年輕幹部,並舉家搬進了計委大院。在這個大院中,他生活了二十三個春秋。朱鎔基總理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夫人勞拉賢惠、樸實善良,為人從不張揚,並且精通四國語言。他們的一兒一女,小時候都在“中古友誼小學”就讀,聽說他們長大後都很爭氣,事業都很有成就。
在計委大院生活期間,朱鎔基一家十分低調。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身材高大的朱鎔基夾著大黑皮包匆匆步行去辦公大樓上班。晚上,經常能碰到他和夫人勞拉說笑著在大院里散步。中古小學開家長會時,可以見到他以家長身份在那里侃侃而談;在食堂打飯,可以看到他和正在排隊打飯的同事們打個哈哈,說個笑話。有時還可見到他挎著個籃子去買菜,甚至和賣菜的人在那里砍砍價。在機關聯歡會上,他還會大大方方的為大家清唱一段字正腔圓的京劇。
在大院里,無處不留著這位兩道濃眉不怒而威的總理的深深印記。去年,當年生活在計委大院的孩子們舉辦聯誼會,尋找童年美好的記憶。會上用幻燈放出一張朱鎔基年輕時期和機關同事們一起在頤和園留影的巨幅照片,片頭題寫著一行醒目的大字:共和國總理從這里走來。細看,照片里別的大人和幾個孩子都在看著鏡頭,只有朱鎔基一人抬著頭,深沉的凝望著別的地方。這時,聯誼會的主持故意停頓一下,然後一指照片煞有介事地調侃道:“大家看,我們總理那時候就盯著中南海吶!”
也許只有這個大院的孩子們才敢這樣沒大沒小的“造次”,因為他們沒有把朱鎔基當外人,他們對他是那麼的熟悉和敬愛。在孩子們眼里,這位共和國的總理是他們父母曾經的同事或好朋友;是他們天天都能見到的左鄰右舍;是他們整天都喊著叔叔、伯伯的十分親近的人。
朱鎔基已從大院搬走了許多年,聽說他身居高位後,還來過大院好幾次,看望朋友和鄰居。看來這位總理的“大院情結”竟也是如此的如影隨形。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