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公務卡推廣5年遭多方“梗塞” 全國僅不到1%單位使用

2013年02月07日 09: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又到歲末年關,公務消費或將迎來一波高峰。為規範“三公消費”,我國自2007年起推行公務卡,現已覆蓋全國31萬個單位,但這只佔全國4000多萬個行政事業單位1%的比例還不到,公務卡大規模實質推廣仍然舉步維艱,“休眠卡”“卡外卡”的現象並不鮮見。人們不禁要問,誰擋住了推廣公務卡的去路?“雁過留痕”的公務卡能否斬斷公務開支中的黑手,將“三公消費”置於陽光之下?

  公務卡監督“三公消費”全過程

  公務卡是一種類似于信用卡的銀行卡,供公務人員日常公務支出和財務報銷。目前,我國公務支出中,資金使用過程不透明,具體用途、實際金額和流向都無跡可查,成為監管的“盲區”,一些單位或個人虛報假報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設置賬外賬、小金庫來套現。

  為了彌補這一漏洞,湖北武漢等地自2006年就開始探索推行公務卡。然而,剛開始時,這一新鮮玩意並不受大家歡迎。武漢市質監局財務處副處長劉蓓説,“當時也沒覺得有多大用,許多人都不願意辦。但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財務處的人只好帶頭辦理。”

  傳統的報銷手續特別繁瑣,先填借款單,找領導簽字,然後找財務借款;消費完後拿回發票,再填寫單據,再找領導簽字,然後找財務報賬。“報一次賬得折騰半天。公務卡就方便多了,不用借款,手續省了一半。”劉蓓説,慢慢地,其他部門人員也開始主動辦卡。

  “過去報銷主要是現金報賬,裏面有很大的漏洞。比如,你一次公務接待實際花費2000元,但你找來一堆發票報賬4000元,多報的錢就裝進個人腰包。”長期從事公務卡研究的武漢市財政局國庫處調研員唐金山説,傳統的報銷憑證是發票,財務人員很難審核報銷人拿來的票據的真假,無法獲知其真實的消費狀況。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