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官員財産公示制度輿情觀察:“籠子”正在一步步收緊

2013年02月04日 13:26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只要中央決定,自己願意公開財産,因為我沒多少財産,很容易公開。——俞正聲

  只要有這個制度設計,我會率先公佈我所有財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

  我本人表態,如果接到通知要求公示,我會帶頭公示。——廣州市市長陳建華

我跟陳市長的態度完全一樣,已經做好了準備。——佛山市市長劉悅倫

  官員財産公示是制度安排,不是個人表態的問題,我們既然願意參與試點,本身就表明瞭態度。——韶關市委書記鄭振濤

  從官員財産公示制度“釐米式”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各派激烈的交鋒,民間掘密能力對改革的推動,輿情風向的每一次變化。

  這樣的“能見度”,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高層推動官員財産公示的決心和途徑:對這樣的“硬骨頭”進行改革,只有在廣泛的爭議下才能凝聚共識,一點點打破利益壁壘。

  我們試著從傳播學的角度觀察與分析官員財産公示制度的推進過程,這樣漫長的進程,展現了一個在各方利益博弈下的“真實而複雜的中國”。

  “籠子論”走紅 

  終於到了“只等上級通知”了

  “如果接到財産公示的通知,我會帶頭公示。”1月24日,在廣州市人大記者會上,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表態。

  這樣的表態,在日前召開的各地兩會上頻頻傳出。而記者的提問,已經從要不要財産公開,變成單刀直入式的追問:“你有多少套房?”“你有多少存款?”

  我們注意到,大部分官員表態都附帶一個前提條件:“只要上級通知,我願意——”

  這樣一個標準答案很難引起媒體興奮,直到主動公開家産的廳官范松青出現。

  圍繞這位“廣東公開財産第一官”的諸多細節被放大,大眾視線得以走進他們之前難以接近的“兩會幕後”,一窺這場博弈的激烈。

  公眾聞到的是一股濃濃的火藥味。“你是一個廳局級幹部,怎麼只有70多平方米的房子呢?”在廣州市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上,范松青面臨同僚咄咄逼人的追問。

  就在這位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擔心自己“樹敵太多”時,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發出反腐倡廉動員令,他的這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更被各報紙直接拿來作主標題。

  時政新詞“籠子論”迅速走紅。網際網路語境下的流行詞,其實是對社會現實最敏感的反映。有網民立即把這個詞原出處翻出來,它來自小布希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曾對選民説的一句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不是留下了多少宏偉建築和科技成果,而是馴服了權力,把統治者關進了籠子——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裏跟你們説話。”

  究竟什麼樣的籠子,才能關住權力?什麼樣的制度才是“好籠子”?會不會守著籠子找籠子?對“籠子論”內涵的持續挖掘引發了社會共振,並立即和時政熱點官員財産公示掛鉤。

  廟堂與江湖兩種語系遙相呼應,社會輿情在習近平的“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政治目標下進一步追問:官員財産公示這個現成的“制度籠子”什麼時候啟用?在這個問題上,不要再假裝摸石頭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