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450余中國人報名“火星之旅”選拔 將有去無回

2013年02月01日 10:23 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450多名中國人報名荷蘭“火星單程之旅”記者採訪多名中國報名者———

  “日前,荷蘭一家名為“火星一號”的公司宣佈啟動計劃在2023年把4名宇航員送上火星的“單程之旅”。在目前收到的37000多個報名意向中,中國人達到了450多名。這些中國報名者只是説説而已還是認真地對待這一選擇?是什麼力量驅動他們參與這項不一般的冒險?”

  中國人參與願望強烈但知之甚少

  本報記者採訪到的4個報名者來自不同年齡段,從18歲到40歲,他們都清楚認識到這是一次單程之旅,依然表示願意前往。不僅如此,這些報名者都表達了希望被選中的強烈願望。來自昆明的王文明給記者發來自我介紹表達決心,還希望記者能幫他做申請視頻。

  擔心英語水準低成申請障礙

  三位報名者擔心英語是短板,會成為申請之路的障礙。四川都江堰的馬強表示,他一般使用英語翻譯軟體與對方溝通,文字難免出現偏差。

  《紐約時報》等外媒預約採訪

  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發現,4人對這一項目的流程、使用的技術以及資金籌措的方式等具體情況了解得並不多。當問及項目的細節時,都表示還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報名之後,他們的生活已經在發生改變。四川的馬強已經接到了《紐約時報》的採訪預約,匈牙利的一家媒體則聯繫了廈門大學的小陳。

  “經歷了“512”地震之後,馬強看淡了生死,認為應該在有生之年“做些事情”。即使不成功,也希望做那個“拋磚引玉”的人。”

  馬強在四川都江堰經營一家“農家樂”,今天恰巧是他與未婚妻辦喜事的日子,但是,如果他能夠被選中參與該公司的登陸火星的計劃,8年後的他將離開妻兒,在火星上度過余生。

  嚮往自由生活 “農家樂”裏太落寞

  1月30日上午,記者走進馬強經營的“農家樂”,這是馬強目前唯一的營生。馬強説他喜歡自由和享受生活,去年7月份結束在寮國的生意回到都江堰,開辦了這個“農家樂”。

  “農家樂”裏有些冷清,“旅遊城市,冬天沒有什麼生意,夏天才熱鬧”。他一一介紹自己設計的“主題餐廳”。第一間便是“軍旅”主題,是他專門為自己軍旅生涯的戰友們設計的聚會場所。門樑上紅底黃字寫著當年的番號,墻壁上挂滿了代表軍旅生涯的物件:倣真步槍、集體照片、軍功章以及軍衣和水壺。中間則是一張供二十人用餐的餐桌。馬強説自己的這家“農家樂”有一半是為了戰友而開,他們是這裡“三天兩頭”的常客。另外兩間餐廳供客人用餐和聚會使用。

  説起自己的農家院生活,馬強覺得太落寞,但只要有網際網路,在哪他都待得住,“不能讓我與外界失去聯繫,我是在外面跑慣了的人”,荷蘭公司的這一計劃就是他上外國網站時看到的。馬強稱自己現在對生活“看得很開”,雖然“平淡的生活也挺好的”,但是他覺得自己的本性就是“不安定”。

  早年四處遊歷 生存能力很強

  馬強稱,得益於自己早年經歷的鍛鍊,他的動手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強。1993年,他成為了中國第一批110巡警,走在大街上,“各種危險都遇到過”。四年後,他參與了中國對東南亞的援建項目,隨後一直在東南亞地區參與電站的建設。2004年,為了學習英語,他自費去了馬爾他,在島上生活了半年,他形容那是一個“如畫”的地方,適合生活,只是英文沒有學好。

  後來馬強從一家國企辭職,獨自去寮國做生意,在寮國生活的兩年時間裏,他已經能夠與當地人溝通,推銷中國汽車,還做到了公司的項目經理。

  經歷“512”看淡生死 只想“做些什麼”

  談起自己的經歷,馬強總是説繞不開“512”汶川大地震。地震時,他與戰友在室內聊天,感到樓宇震動後,他們迅速逃離,“幸虧是身手好”,馬強激動地説,樓層不高,跳窗後落在地面根本站不穩,路面劇烈搖晃,再看身後,房倒屋塌。

  他覺得自己幸運,但沒來得及回味,便加入了救援組織和愛心組織。那一段時間,他經歷過為了營救而砍斷孩子腿的場面,親眼目睹層層堆疊的屍體,“那個時候救人救到不知疲倦,直到疲勞駕駛在高速路上撞車”。

  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對生死多少都會有新的認識。馬強覺得人生是一次並不長的旅行,總是要抓緊“做些什麼”讓它有點意義,而“火星之旅”正是一次“做些什麼”的機會。

  新婚妻子很支援 戰友笑他“瘋癲”

  馬強這幾天沒有來照顧生意,原因是39歲的他要與小9歲的鄧女士結婚了,喜事就定在今明兩天。兩個人相識5個月,相戀3個月,用他的話説,“我們是閃婚”,因為彼此脾氣秉性都相投,相互獨立。

  當記者採訪時,鄧女士剛剛取回了婚紗和一套婚紗照。她表示對馬先生的這一選擇很支援。她説:“我們誰也不干涉誰。人是獨立的。沒有彼此,這麼多年也還是過來了。”她自己也十分喜歡到處走走,兩個人也是因為這個結緣的。前幾天她剛剛獨自一人駕車去西藏旅行。

  就在記者採訪的時候,馬強的兩位戰友走進了他的農家院。戰友對馬強報名要登火星的事情並不關心,還是相約吃吃喝喝,只是向記者介紹,他是一個“半瘋狀態”的人。

  在馬強看來,能登上火星也不僅僅代表自己,裏面有使命的色彩,“全世界其他國家有人能上去的話,中國人是不是也應該有人能上去?”

  對話

  很清楚自己是“小白鼠” 希望孩子為我驕傲

  記者: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滿意嗎?

  馬強:經歷了很多事,現在對生活看得比較開,年輕時想要的物質的東西現在很多都不想了,只是覺得人總是應該做些事情。如果這一次計劃沒能成,生活還是一樣繼續,我就是喜歡到處走,現在最想去美洲和南北極。

  記者:在看到這一個項目的時候,一下就吸引了自己,還是慢慢接受這樣一個計劃?

  馬強: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可能嗎”。然後開始覺得這樣一個“有去無回”的旅程反倒是自己的機會。因為要移民入駐火星,對於理智一些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説,都不太可能去參加,如果別人不願意,自己的機會就來了。

  記者:想像過如果真的登陸了火星,後半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嗎?

  馬強:我想在上面是要參與建設的,而不是閒著。我的動手能力很強,從小在水電站長大,當過兵,能使用各種輕重型武器,援建的時候也要會使用多種機械。

  記者:了解登陸火星可能讓志願者置身於什麼樣的危險中嗎?

  馬強:我很清楚。我覺得就像小白鼠吧,上去當試驗品了。説要命就要命了,因為這不是換個小區、換個國籍,而是換個星球,而且還得自己開發。

  記者:那是什麼驅使自己報名參加呢?不害怕嗎?

  馬強:我覺得“512”地震對我的影響是一個原因。看淡生死了,我覺得應該把力量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想在有生之年做點事情。還有就是我這人“坐不住”,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另外,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事情,我對自己現在信心不足,如果我最後沒能得到機會,我也希望自己是拋磚引玉的人。

  記者:親人怎麼辦?

  馬強:父母很通達,他們不跟我住在一起,我們都是互不影響,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決定。如果真的能去,也還有8年的時間,那個時候,家裏事務打理好了,孩子也長大了。我覺得到時候我的孩子更多的是為自己的爸爸驕傲。

  記者:了解項目的選拔和發射流程嗎?

  馬強:我的英文不好,都是借助翻譯軟體與對方溝通的。技術什麼的我不懂。

  記者:了解它的研究力量和商業模式嗎?覺得這一計劃能實現嗎?

  馬強:只知道是一個私人的機構。仔細想來,如果沒有大的財團的支援,或者政府的背景,難度應該挺大的。只要能選上我就去,但是如果讓我自掏腰包去參加,我肯定不幹。

  記者:開始做相應的準備工作了嗎?

  馬強:我有在部隊時候的一套訓練方法,恢復身體狀態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畢竟年齡大了,不能跟年輕時候比。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英語,不過8年之後應該可以實現佩戴實時的翻譯機了。

  真人秀選拔

  志願者上火星

  “火星一號”計劃在2023年將首批4名宇航員發射升空,這些志願者將“只去不回”,在火星度過余生。初選條件沒有對報名者提出什麼硬性要求,只要求年滿十八歲。

  這一計劃的各個階段,從宇航員的篩選到他們進行訓練,從無人火星航太器的發射到正式登陸火星和日常居住,都將通過電視廣播向全球播出。根據該公司的計劃,宇航員的篩選將是一場大規模的電視真人秀。

  根據此前本報記者對航太專家龐之浩的採訪,“只去不回”的航太之旅給宇航員帶來極大的風險,項目是否能夠被人類倫理學接受還未可知。並且,他認為這一項目成功可能性較低。

  廈門大學學生小陳:

  “想尋夢無奈父母命不可違”

  廈門大學學生小陳是通過“火星一號”項目的網頁了解到這一計劃的。他今年剛好18歲。小陳説自己從小就喜歡閱讀航空航太相關的知識,曾經最大的夢想是當飛行員,高中畢業時參加了相關考試,筆試的成績不夠,這一夢想擱淺了。他覺得參加這一項目是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報名以後他與父母商量,起初父母同意,但當得知“有去無回”時,父母再也不肯答應。小陳説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現在正與父母積極溝通。

  記者問:如果真的選中了去參加全國電視選拔會去嗎?小陳説只要到時父母同意了就會去。

  昆明地質工程師王文明:

  “我去火星探險沒有後顧之憂”

  王文明稱“火星一號”計劃從網上出來的第一天他就看到並追蹤這一消息。他覺得這一項目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而他本人喜歡“探索的過程”。今年30歲的他,2005年畢業于昆明理工大學。畢業後從事地質勘察,目前在雲南一家地質礦業有限公司工作,擔任項目經理。

  他向家人説明要報名參加這個計劃,家人表示贊同。未婚的他有兄弟姊妹6人,父母可以由兄弟姊妹照顧,所有“沒有後顧之憂”。

  王文明説英文很不好,年齡也有些偏大,對於這次選拔信心不大,但是會盡全力。目前的任務是要製作一個個人宣傳視頻並準備提交到報名網站。

  他知道在送宇航員之前會進行8次不載人的發射,只有在這8次都成功的前提下才會載人,所以,他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項目的具體細節他表示並沒有深入了解。

  大學畢業生陳青雲:

  “夢想經歷波瀾壯闊的人生”

  陳青雲是一名去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學的是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他通過國內的電視媒體了解到這一項目。

  目前,他在一家國有控股公司做著白領,但平淡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更希望度過“波瀾壯闊的一生”。他説地理大發現時代給他的心靈帶來一種“無比的震撼”,曾經夢想當一名水手,經歷那些大航海時代的先哲們航行在浩渺無際的大海中的情景。

  陳青雲覺得加入“火星一號”計劃能夠成就自己畢生探尋的夢想,認為這是自己的機會來了。他透露了自己對這一項目的充分信任,但是坦言自己並沒有對此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