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多地網友試水“合作建房” 前景如何備受爭議

2013年01月15日 14: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江蘇邳州網友“湊份子” 購地建房獲當地政府允許的事情,再次把“合作建房”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數年前,于淩罡就曾在北京首次提出“合作建房”;隨後,趙智強也在溫州發起了“合作建房”。

  關於“合作建房”的叫好聲和質疑聲也是此起彼伏,其前景如何一直備受各方爭議。有業內人士向中新網房産頻道表示,“合作建房”在技術層面已無大礙,但建成後的利益分配卻是一大難題;此外,還有媒體呼籲政府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

  多地網友“湊份子”購地建房 技術層面已無障礙

  近日,江蘇邳州“200多名網友"湊份子"合作建房”的事情引起了社會強烈的關注,並把“合作建房”再次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此前,就有于淩罡、趙智強等人為實施“合作建房”而奔波努力。

  邳州合作建房發起人郭鵬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從消息發佈後,來自各方的聲音較多,有支援的,也有質疑的。但是,他認為自己從事房地産行業,比較熟悉行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網友花較低的成本解決住房問題。

  而就在近期,另一位“合作建房”發起人趙智強籌建的溫州“理想家苑”,已完成了房子的分配任務,256戶人家就等著裝修好住新房了。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首例成功的“合作建房”案例,其房價比周邊商品房的價格低了約四成。

  北京中原地産市場總監張大偉在接受中新網房産頻道採訪時表示,就技術層面而言,“合作建房”目前已無障礙。北京“合作建房”發起人于淩罡也向中新網房産頻道表示,個人合作建房的四個主要流程:籌建公司、購買土地、規劃建房、建好賣房均是合理合法的。

  而浙江漢橋律師事務所王磊則向媒體表示,根據現有規定,合建一方不因沒有房地産開發經營權,而被認定合同無效,只要辦理了合建審批手續和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或者合建合同雙方已實際履行了合同,或房屋已基本建成,又無其他違法行為的,又能補辦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的,可以認定為有效。

  “合作建房”前景受業內爭議 亟待實施細則出臺

  雖然,“合作建房”在技術層面已無大礙,並且已有成功的案例出現;但是,“合作建房”的前景依然備受業內爭議,亟待政府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進行規範,為大家的“建房夢”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張大偉認為,“合作建房”最大的難題不是建房,而是建成後的利益分配問題。“與邳州政府的積極態度不同,大多數的地方政府其實並不鼓勵個人合作建房,因為"合作建房"極易出現由利益問題導致的群體事件”。

  此外,稅賦問題也成了“合作建房”遭受爭議的地方。杭州資深房産評論員丁建剛就向媒體公開表示,既然是房地産開發項目,那麼相關稅賦不能減免,雖説是個人出錢建房,但個人在這裡變成了企業股東,所以25%的企業所得稅必須要交。

  “合作建房”在受到質疑的同時,讚許之聲也同樣存在。有媒體評論文章指出,當前住房供給的壟斷格局,成為房價飆升,房地産行業成為暴利行業,住房問題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説,政府允許老百姓自己“湊份子”合作購地建房,實質上就是賦予城市市民建房權,有利於打破當前開發商壟斷城市住房供給的格局。

  還有媒體建議政府應出臺專門的實施細則。在“合作建房”的具體制度安排上,需政策進一步進行明確;在個人集資建房過程中,土地、規劃、稅務、銀行等部門,應提供一切方便和政策範圍內優惠,讓這項惠民利國的建房形式,落地生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國外“合作建房”已流行多年

  近些年國內才開始出現的“合作建房”,其在國外早已經流行多年。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7萬個的住房合作社,遍及40多個國家,擁有會員數千萬。在歐美,住房合作社所提供的住房已佔到了居民住房供應總量相當高的比例,譬如美國就有超過1500萬個的家庭生活在由住宅協會擁有和管理的房屋中。

  在德國,從1977年到現在的34年裏房價只上升了60%,住宅合作社已是德國住宅建房的主要組織形式,其建造的住宅佔全國新建住宅總數三分之一左右,德國政府對合作建房給予了多方面的政策幫助,包括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借款保證、合理價格的土地及減少稅收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眾所週知,日本的國土面積相對狹小,而人口密度卻很高,普通居民的住房問題尤為突出。日本政府對合作建房便表現出了積極的姿態。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的“合作建房”便在法治的軌道上迅速穩定的發展起來。(張玉璽)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