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莫言亮相諾獎記者會 用“心如巨石”形容心情

2012年12月07日 12:3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作家莫言6日亮相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出席諾貝爾文學獎新聞發佈會。《環球時報》記者6日在現場看到,面對外國媒體咄咄逼人的反覆提問,莫言淡定地回答:“我從來都喜歡獨來獨往,當別人脅迫我幹一件事的時候我從來不幹,逼我表態的時候我也不會表態,這是我幾十年來一貫的態度。”路透社稱,莫言行走在一條“微妙的細線上”,拒絕直接回應西方記者提出的關於劉曉波的問題。新聞發佈會後有瑞典記者表示:莫言讓人印象深刻,一定會去讀他的書。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莫言一行是6日一早乘坐芬航客機從赫爾辛基抵達斯德哥爾摩的。原計劃他應于5日下午抵達,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導致斯德哥爾摩機場關閉,航班無法降落。他便在赫爾辛基停留一晚。抵達斯德哥爾摩後他還參觀了諾貝爾博物館。

  6日中午12點,瑞典文學院大廳裏擠滿100多名中外記者,莫言在這裡舉行了新聞發佈會。媒體記者似乎要在這一個小時內“挖”出他的前世今生。在會上,莫言用“心如巨石,風吹不動”來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他説我是農民的兒子,以前是,得獎以後也是,不同的是,現在騎車上街會有粉絲來拍照。他希望可以打破諾獎魔咒,創作出更好作品。目前他煩的是記者不斷的採訪,自己最希望回到書桌前。

  瑞典當地媒體對莫言到訪也很關注。瑞典電視臺、電臺和報紙記者最近對莫言獲獎重點報道,主要集中在莫言得獎與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的馬悅然教授的關係上。一些媒體猜測,馬悅然在莫言得獎後得到經濟上的好處。對此,莫言6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説,他替馬悅然感到冤枉。他説,我們總共見過3次面,一次在香港,一次在臺灣,一次在北京,“我們就是3支煙的關係”,每次見面都互相遞煙,“馬還欠了我一支”。

  莫言此次赴瑞典領獎帶了14人,包括9名翻譯,莫言的妻子、女兒及3位朋友。路透社引述莫言好友陳黎明的話稱,莫言的獲獎演講將聚焦世界和中國文學,及對他來説很重要的兩個地方:故鄉高密和北京。

  諾貝爾基金會5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即將舉行的諾貝爾周活動。基金會執行主任拉什海肯斯滕表示,此次文學獎頒給莫言吸引了更多來自國際和中國媒體的關注。他介紹説,本次諾貝爾周活動將從12月6日開始,至12月12日結束。活動期間,瑞典等北歐國家將舉行一系列講座和交流活動,高潮是10日舉行的頒獎典禮和諾貝爾晚宴。據了解,莫言出席的重點活動包括7日的諾貝爾演講、8日的諾貝爾音樂會、10日的頒獎典禮和晚宴,以及12日舉行的文學獎讀書會等。

  莫言來訪在瑞典華人圈內掀起莫言熱,一些粉絲冒雪前往機場迎接。12月5日晚,108名在瑞典留學的中國學生和學者齊聚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最繁華的“走廊”購物中心,展開了一場極具中國特色的紅高粱式“快閃”行動,向即將來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表示祝賀並迎接他的到來。身著白坎肩、麻褲的漢子們唱罷電影《紅高粱》的兩首插曲,兩條紅色橫幅從背後高空垂下———“莫言高密心、抱得諾獎歸”,“瑞典留學人員祝賀莫言榮獲諾獎”。隨後,108位參與者悄然散去,消失在人群中。圍觀的購物者好像意猶未盡,還在和周圍的人談論著剛才精彩的表演內容。

  “這可能是北京對挪威2010年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的最新懲罰”,英國《金融時報》6日報道稱,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5日宣佈對45個國家公民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所有的歐洲國家都獲得了該待遇,除了挪威”。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