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衛生部:我國近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尚未發現

2012年12月02日 10:07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衛生部:我國近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尚未發現

  昨天,首都高校防艾主題明信片設計大賽決賽舉行。 晨報記者 李木易/攝

我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近50萬例截圖

  我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近50萬例

  時長:0'42''

  播放:104

  來源:黑龍江電視臺

  我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近50萬例收起

  昨天是第二十五個世界艾滋病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出席宣傳活動時介紹,由於部分高危人群不願或不主動接受檢測,導致我國預計有近一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沒有被發現。他指出,目前我國艾滋病防治遇到了干預難度加大、傳播風險增加、藥品經費需求增長、社會組織能力不足等四個新挑戰。

  全國累計報告49萬例

  陳竺指出,性途徑已成為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男男同性性傳播比例上升明顯,傳播方式更加隱蔽,干預工作難度更大;由於社會歧視存在,有高危行為的人不主動尋求或不願接受檢測,導致我國有近一半的感染者沒有被發現,增加了傳播的風險;發現的感染者逐年增加,感染者陸續進入發病期,耐藥病人增多,對治療藥物品種和經費的需求不斷增大;社會組織參與發展不平衡,能力還十分有限,支援環境有待改善。

  截至10月,全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49萬例,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約38萬例。陳竺説,近10年來,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艾滋病快速上升勢頭得到遏制,總體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準,病死率明顯降低,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品質顯著改善。

  衛生人員更應反歧視

  針對日前報道的天津腫瘤醫院拒絕醫治患有腫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事件時,陳竺指出,衛生系統工作人員更應減少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視,應該站到反歧視的前面去,不能拒絕任何患者的醫治需求,要把國家意志轉化為醫務人員的實際行動。要加大衛生系統的能力建設,尤其是加大定點醫院的能力建設,同時綜合性醫院也要做好隨時為艾滋病患者的各種疾病提供治療的準備。

  本次活動正式發佈了公益短片《永遠在一起》。該片倡導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幫助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呼籲更多人關愛、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為抗擊艾滋病做出貢獻。

  ■現場

  “我懷孕了,寶寶六個月,很健康”

  在昨天的活動現場,本報日前採訪過的來自山西臨汾紅絲帶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坐在會場最醒目的位置,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學生們身著大紅色毛衣説説笑笑。在公益短片中,這些學生成為小演員。濤濤説長大了想當笑星,而所有孩子的願望則是二三十年後,大家還在一起。孩子們真誠的表演讓現場很多嘉賓淚水漣漣。當主持人邀請20多名孩子走上舞臺時,現場所有觀眾起立鼓掌歡迎,以最高的禮遇迎接這些不幸染病的無辜孩童。

  除了可愛的孩子,曾經被溫家寶總理接見過的艾滋女孩楠楠昨天也來到現場。此時的楠楠已經沒有幾年前的內向、羞澀,細心的觀眾們發現:今年的楠楠有些不一樣。楠楠幸福地告訴所有人:“我懷孕了,寶寶六個月,很健康。”楠楠説,懷孕前她也曾猶豫過,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孩子會健康嗎?但是成熟的母嬰阻隔技術讓楠楠實現了當媽媽的夢想。當楠楠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大螢幕上播放著楠楠的結婚照,照片中的楠楠穿著美麗的新娘粧,在愛人的呵護下笑容甜美。

  ■相關新聞

  男同性戀病毒感染率近1/10

  晨報訊(記者 韓娜)北京對十萬名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調查顯示,吸毒、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而同性戀的發病率卻遠高於此,其中以男同性戀為主。昨天,市科委和市衛生局舉行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創新高峰論壇,通報了包括艾滋病在內的首都十大病科技攻關情況。目前,北京已建立了我國首個大規模男男同性戀高危人群動態隨訪隊列,人數已達到6000人。

  據首都艾滋病科技攻關項目首席專家、北京佑安醫院教授吳昊介紹,本市男同性戀的艾滋病感染率接近1/10,也就是説,每10個男同性戀中,就有一個感染艾滋病病毒。

  另外,本市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隊列,規模達到400人。吳昊解釋説,目前本市對艾滋病的提前干預已經從原來的以發放避孕套為主向控制病源轉變,而急性期病源的艾滋病病毒傳染率是慢性期的1000倍以上。如果對急性期病源進行阻斷,保護得當,會使北京的艾滋病病人數量明顯下降。

  據介紹,本市艾滋病科技攻關的二期(從2013年到2015年)目標是使HIV新發感染數和艾滋病病死率比2010年分別降低25%和30%。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