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到底是誰在敗家
近年來,頻繁出現體育場或荒廢或拆除,到底是誰在敗家?
“面子工程”造就“一次性”體育場。現在不少體育場館變成了城市的奢侈品,成了面子工程,而不是考慮市民健身或者使用起來方便與否,不少體育中心往往都建在離城市比較遠的地方。
另外,大型體育中心的建設費用巨大,其維護費用用也十分驚人。國內體育賽事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清早曾向記者介紹,在高質量和職業化賽事資源匱乏、體育競賽產業尚處于起步的中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大型體育中心。這些大型體育中心在完成了大型賽事或面子工程的使命之後,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很難滿足百姓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因為國內高質量賽事資源匱乏,這些場館很難真正物盡其用,最終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此外,體育場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歷史的發展。像英國的溫布爾登網球場,法國的羅蘭·加洛斯網球場,以及有上百年歷史的老特拉福德球場,場場爆滿的伯納烏球場,它們都寄托了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情感。反觀“五里河”、“大田灣”,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體育聖地卻很難生存。
1989年,遼寧隊在五里河體育場贏得了亞俱杯冠軍,這是中國男足歷史上的第一個亞洲冠軍。2001年,中國足球隊在五里河體育場歷史性地首次殺入世界杯決賽圈。這也讓“五里河”的名字已經在全國、甚至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即便如此,它也難逃厄運。在聽聞此事時,米盧還曾批評中國人不夠尊重歷史。
反思!怎避免悲劇重演
國際象棋棋後謝軍曾說過,“體育場館不應當成為城市的奢侈品,應該讓它良性循環,我們要用它來服務老百姓。”那麼要如何解決體育設施浪費與全民健身資源不足的矛盾呢?
應該減少不必要場館建設數量。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原司長史康成指出,“目前國內全國性的運動會有好幾項,而且這幾年在國內舉辦的國際賽事也不少。為舉辦這些賽事,各地修建了不少場館。從總體來看,大型場館的賽後利用情況不太好。要不要辦這麼多的運動會?怎麼辦得更規范些?這都需要反思,而且需要提上日程。”
體育資源的配置要從運營管理和服務理念上綜合考慮。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建議,一方面公共設施建設程序立法要更加細致,在建設大型體育設施之前多聽取民意,合理科學規劃;另一方面在保護設施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引入市場機制,借鑒體育發達國家經驗提升體育職業化和產業化,提高大型體育設施運營水平,同時轉變服務理念,更多地考慮老百姓的需求,多建設一些便民利民的小型體育設施。
在場館建設和服務理念的結合上,倫敦奧運是個極好的榜樣。今夏舉辦的倫敦奧運會,在場館建設上採用了一種更務實的策略。倫敦奧運會僅新建6座永久性體育場館,其中主場館“倫敦碗”和自行車場館均將在倫敦奧運會和殘奧會結束後,改造為社區性體育場館。
“倫敦碗”的座位數將從現在的8萬個減少到6000個,成為倫敦東區的一座社區體育場。在縮小規模和社區化之後,體育場館會失去其原有的宏大氣勢,但它的利用率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也減少了維護成本,達到真正讓老百姓受益的目的。倫敦奧運會的場館無論是靈活拆卸的特點,還是選址上注重對相對貧窮的倫敦東區公共設施的完善與提升,都是配置體育資源的優秀典范。(金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