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中共探索中央國家機關“黨務公開” 首次網上直播審計署黨組學習會

2012年11月19日 09: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共審計署黨組中心組18日下午集體學習了中共十八大精神。與以往“閉門開會”不同的是,此次中共黨內較高級別的黨務活動通過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向公眾進行了線上直播,不僅有圖片和文字實錄,還有實時播放的視頻,引起網友們的“圍觀”。

  中央國家機關黨組學習會通過網路直播尚屬首次,標誌著中共黨務公開活動開始從基層向更高層次延伸。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宣傳部負責人認為,這將對推動中央國家機關轉變機關作風、接受社會監督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共十八剛剛在北京閉幕。在審計署黨組學習會上,8名黨組成員分別談了各自對此次大會的認識和理解,並結合分管工作,就如何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工作設想。

  中共審計署黨組書記、審計長劉家義是中共十八大代表。他告訴大家,十八大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並提出了要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切實履行好審計監督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劉家義表示,今後審計工作應突出一些重點,包括:加大對中央重大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力度,促進中央政令暢通;加大對重大違法違規和經濟犯罪、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大對重點民生資金和民生項目的審計監督力度,保障中央惠民富民強民政策的落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等。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引起廣大中國普通百姓的關注。中共審計署黨組成員、副審計長余效明指出,在今後的社保審計工作中,應關注制度設計和運作情況,推動制度設計的系統性和協調性;應以資金安全完整為基礎,關注中長期風險,推進社會保障預算的建立;應以社會保障經辦管理作為載體,關注管理的科學化,切實推動社會保障管理的一體化,促進社會保障管理水準的不斷提高。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健全權力運作制約和監督體系。中共審計署黨組成員、副審計長孫寶厚認為,這方面要求與審計工作關係極為密切。為此,審計機關要繼續大力推進針對領導幹部的經濟責任審計,促進建立和健全權力運作制約和監督體系;繼續推進審計結果公開化,促進權力在陽光下運作;繼續通過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促進法規制度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網上直播引來不少網友“圍觀”,其中相當一部分網友對這種新的黨務公開形式錶示歡迎。網友“edsd93”説:“學習十八大精神采用網上直播的方式,還比較少見,顯示了審計署一貫公開公正、挑戰自我、主動和社會百姓溝通的立場,是貫徹十八大的一股新風,欽佩。”

  審計署黨組成員發言中的一些亮點也引起網友的關注。網友“民眾zhong”評論道:“十個審計重點很給力。”

  一些網友則對審計工作提出要求:“審計應繼續‘亮劍’,繼續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也有一些網友認為中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的力度還應當再大一些:“如果每個部門和單位都這樣就好了。”

  “審計工作離不開全社會、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這次中心組學習通過網路視頻直播,廣大網友積極關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一定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及時梳理、抓緊研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審計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劉家義説。

  近年來,中共持續推進黨務公開。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在總結各地經驗基礎上,就曾提出“逐步推進黨務公開”。中共十七大修改後的黨章,則增寫了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定實行黨務公開的內容。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後,基層黨務公開首先邁出實質性步伐。目前,通過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手段,中國基層黨組織黨務公開平均覆蓋率已達98%以上。

  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推進權力運作公開化、規範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據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宣傳部負責人介紹,這次審計署黨組中心組學習會是中央國家機關黨組、黨委中心組學習第一次向社會開展網路直播,也是推進中央國家機關黨務公開的新嘗試。近期,國家安全生産監管總局黨組也將開展類似活動。

  “從黨務公開的逐步完善,可以看出黨對執政規律的嫺熟把握和執政能力的逐步提升,看出黨的自信成熟。”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俊偉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