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收入分配改革要害:讓一部分人先降下來

2012年11月07日 08:3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報道,有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某知情人士處獲悉,醞釀多年的工資條例並沒有被放棄。“並沒有被放棄”,聽這口氣就讓人心裏涼了半截。看來不是儘快推出的問題,而是仍然遊蕩在“放棄”與“不放棄”之間,這讓翹首以盼的大眾情何以堪。

  對於工資條例“千呼萬喚不出來”的原因,此前有媒體報道説,條例出臺受到“壟斷行業反對”而夭折。這個説法應該是真的絕大部分民眾期望通過工資條例獲得某種好處,只有壟斷行業害怕因為工資條例失去原有的好處。

  壟斷行業高薪是靠壟斷地位實現的,是在壟斷地位實現壟斷利潤後,獲取壟斷高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發佈的2011年《中國薪酬發展報告》顯示,部分行業工資上漲過快,2007年企業高管與農民工工資收入差距最大曾達4553倍。壟斷行業的高薪,大大高出了社會工資水準,其合理性一直飽受質疑。可以説,壟斷行業高薪是社會貧富的焦點,其不合理性帶來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凸顯。

  壟斷行業為自己的高薪給出的理由是,我們為國家貢獻了豐厚的稅收和利潤,多拿一點是應該的,“多貢獻多得”。但他們閉口不談自己是利用國有(全民)資源在經營,是利用特有的、排他的壟斷權在經營。被排除在壟斷經營之外的其他行業,有權從壟斷行業獲得某種補償。我們不否定“多貢獻多得”的一定合理性,更要強調“多勞多得”。

  壟斷行業人數不多,但因其對財政貢獻大而能量很大,具有強勢話語權。工資改革絕不能被壟斷的話語強勢“綁架”,而要有多種聲音,尤其要給弱勢群體話語權。遺憾的是,政策制定有時會選擇性地忽視弱勢群體的聲音。譬如人社部某官員前幾天談到延遲退休問題時説,要多聽聽專家的意見。誰是專家?專家多數集中在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他們中的很多人政治地位和經濟收入屬於中上層,許多人希望自己能晚一點退休,他們的觀點和立場與希望早點退休的廣大企業職工並不一致。為什麼不聽一聽最普通的基層職工聲音?連聽取基層聲音的打算都沒有。

  必須指出的是,壟斷行業中還有壟斷階層的問題。壟斷行業內部也不都是富得流油,電力行業中野外作業的工人、銀行和電信行業中的前臺客服人員、煙草行業中的操作工等,他們也是在用辛勤的汗水換得報酬。雖然他們的收入比其他行業平均水準要高一些,但並沒有超出社會一般觀感所能忍受的程度。真正引起社會不滿、需要解決的,是壟斷行業極小部分高管的高薪問題。他們把自己的工資和獎金水準定得很高,為了照顧情緒,相應地給普通員工和中下層管理人員漲一點收入,“領導吃肉,員工喝湯”。這部分高管才是改革的最大阻力。所以有網友提出,“首先要控制大國企管理層,剝奪其自定工資權力,增加基層一線職工工資。”

  國資委對壟斷行業高管的收入有某種程度的控制,但是架不住他們強烈的“接軌”要求:跟國外接軌,跟同行業高收入的高管接軌。這種接軌壓力強烈而不容置疑,於是高管收入輪番上漲。

  所以,工資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嚴格限制高管對其收入的制定權。這一條不解決,其他都是浮雲。

  這是在摸老虎屁股。喪失既有的利益,既得利益者會拼命。可行的政策選擇是工資普漲,但是漲幅有別。基層低收入者多漲,高管小漲,這樣或可被既得利益者勉強接受。最怕的是按照級別比例漲,董事長漲10萬元,普通職工漲1000元。那樣的話,除了引起通貨膨脹,解決不了收入差距過大,不如不漲。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