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十八大代表張宇燕:做好本職工作 把脈國際形勢

2012年11月05日 15: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獨家專訪。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孟繁傑 攝

  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如何更好地履職盡責?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美歐各國頻頻出臺經濟刺激措施,甚至祭出貿易保護的旗幟,可提振效果依舊不夠明顯,原因何在?世界經濟是否會變得更加動蕩,新興市場的光芒還能否持續下去?10月17日,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圍繞相關熱點,接受了本網記者的獨家採訪。他認為,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要認真了解院情、國情、世情,在工作中真正起到共産黨員的表率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要用自己的學科專長,為我國的對外政策盡一份力量。

  做好本職工作也是對黨的貢獻

  記 者:張所長,您好!您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能否談談應如何履職盡責?

  張宇燕:黨的十八大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首先要充分認識黨代表的地位、作用,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黨代表的一言一行彰顯著黨員隊伍素質、代表著黨的形象,只有以強烈的責任感和過硬的素質履職盡責才能展現出創先爭優活動和保持黨的純潔性學習教育活動的成效,才能展現出我們黨的形象和風采,進一步增強我們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學好黨章和有關重要文獻,深入領會和系統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準,才能審議好十八大文件、領會好十八大精神,才能完成好大會各項任務。

  這次能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我覺得非常光榮,也深感責任重大。在此,我非常感謝院裏廣大黨員對我的信任。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就要嚴格按照黨章要求,盡到一個黨員的職責。我將從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思考問題,把履職盡責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背景下來思考,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下來謀劃,放到黨的建設的總體佈局中來推進,把注意力集中到謀全局、議大事上來,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要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樹立形象,帶頭遵守和貫徹黨章,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帶頭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中央決策。要在密切聯繫群眾中增進感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把廣大黨員群眾的聰明才智凝聚起來,把廣大黨員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反映上去;要以嚴明紀律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嚴格遵守黨的各項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昂揚的精神狀態參與各項議程和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示社科院廣大黨員的精神風貌和政治覺悟。

  我是做國際問題研究的,在今天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裏,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發展,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挑戰。胡錦濤總書記在7月23日的重要講話裏專門談到當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談到來自外部的風險前所未有。這等於是給我們研究國際問題的人提出了具體的方向和要求,也就是要了解外部風險,化解外部風險,特別是要利用風險或挑戰來使我國的國家利益最大化。如果成功化解了風險或迎接了國際挑戰,那我們就抓住了機遇;如果抓不住機遇,那麼就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機遇和挑戰二者的關係是辯證的。具體到我們每一個人,就要做好本職工作。我在我們研究所經常講,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在對社科院、對黨、對國家作貢獻。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還將繼續加強學習,認真搞好調查研究,了解世情、國情、院情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在工作中起好表率作用,拓寬黨代表履職盡責的渠道,豐富黨代表服務群眾的內容,提高黨代表參政議政能力,在大會召開期間正確行使民主權利,積極建言獻策。

  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

  記 者: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7月23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全面分析了我國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回答了我國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您作為研究世界經濟專家,怎樣看待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

  張宇燕:把握世界經濟的態勢,我們可以依據五個指標來分析。

  第一個是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由於歐債危機久拖不決、美國“財政懸崖”日益逼近、新興經濟體轉型艱難等因素的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月公佈的數字,今年全球産出增長率大約只有3.3%。一般來説,全球經濟年增長速度如果低於3%,就算出現了衰退。可見,今年世界經濟表現不佳。具體來看,美國今年的增長率約為2.2%,歐元區則可能是-0.4%;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也會下降,今年大概在百分之五點幾,在過去3年中,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

  第二個是通貨膨脹。今年全球通貨膨脹情況總體來講穩中有降。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脹率不是越低越好,因為通常它是與整個經濟低迷聯繫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第三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出臺和歐洲央行推出不限量購買債券的OMT,即直接貨幣交易,流動性勢必大幅度增長,通脹率的未來走勢並不樂觀。

  第三個是失業率。多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美國的失業率今年大概平均是8.2%,雖説比去年和前年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歷史高位。如果考慮到勞動參與率的下降,美國的實際失業率應該在14%左右。歐元區的情況就更糟糕了,其失業率連續3年都在10%以上。

  第四個是貿易。3年來,全球貿易增長速度的放緩態勢非常明顯:2010年是 12.8%,2011年是5.9%。世貿組織本來預測今年貿易增長可能達到兩位數,但最新預測則大幅下調至3.2%。這有點超出想像。貿易增長下滑,貿易保護主義自然會抬頭,投資也會受影響。據最新發佈的《世界投資報告》,今年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也低於70%。這比2007年的峰值低20%。

  第五個是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在這方面,我們馬上想到的是歐債危機。但數據顯示,歐元區當年債務佔GDP的比重,2010年是6.3%,2011年是4.1%,今年只有3.2%。而美國是多少呢?2010年是10.5%,2011年是9.6%,2012年是8.1%。日本跟美國的情況差不多,連續3年債務佔GDP的比重都超過9%,今年很可能超過10%。可見,不僅僅是歐洲有問題,整個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問題都很嚴峻,且短期內還很難得到解決。

  至於明年世界經濟的情況,我的看法是將會比今年稍微好一些,經濟增速高出0.5到1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比較大。

  如果要概括當前的國際形勢,從經濟上看,就是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從全球治理角度看,就是總體進展不大但局部有亮點,比如説今年在印度召開的金磚國家首腦會議後發佈的《德里宣言》中,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就完整地提出了自己關於未來全球治理的構想。從國際政治角度看,是整體穩定的同時衝突加劇,比如説敘利亞衝突。

  美歐流動性擴張或使債務貨幣化

  記 者:胡錦濤同志7月23日講話指出,綜合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此,有分析人士警告,受歐美經濟和金融環境“不確定性”影響,亞太地區經濟放緩的風險可能比預期的要大,歷時也可能更長。您對此分析怎麼看。

  張宇燕:各種外部和內部問題都可能讓亞太地區增速放緩,如資本流動的突然加速或放緩、發達經濟體增長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內積累的長期問題發作和不適宜的經濟政策等。總體來看,亞太未來的增長會比過去10年有所放緩,但仍會比歐美增速高出4到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經濟在未來10年大致會維持一個中高速增長,比如7%和5%以上的增長率。

  記 者:巴西財長曼特加不斷抱怨,發達經濟體的過度寬鬆措施給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帶來很大的通脹壓力,是在發動“貨幣戰爭”。

  張宇燕:確實,美國第三次量化寬鬆和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很可能導致全球流動性的增加,並將對全球物價水準特別是初級産品的價格、資本流動、匯率變動等産生很大影響。這對中國有一個更為明顯的影響,就是外匯儲備的保值問題。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曾主張要把通貨膨脹率推到5%以上,以此來化解美國的債務問題。因此,美歐流動性擴張的背後是不是有債務貨幣化的目的,尤其值得我們警惕。

  大宗商品價格的未來走勢是影響通脹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取決於兩種基本力量的角逐: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態勢在需求層面不足以支撐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另一方面,美歐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卻在不斷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送動力。例如在能源問題上,中東局勢突然失控和美國油氣資源開採技術突破及廣泛使用,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能源價格。今年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即美國能源有走向相對獨立的趨勢。如果美國堅決走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頁巖氣等傳統能源的道路,其地緣政治選擇亦會發生變化,對此我們需提前應對。

  面對歐債危機美國心情複雜

  記 者:十六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國際方面,有人認為歐債危機是美國在背後操縱,因為美國不希望看到強大的歐元區出現。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宇燕:我覺得美國的心情很複雜。因為美國和歐洲的經濟關係非常密切,相互之間的投資、貿易、金融往來非常密切,一旦歐洲出了大問題,美國也受不了。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也希望歐洲能夠發展,能夠穩定,這是積極的一面。

  消極的一面是,歐洲如果真正強大起來,會跟美國形成競爭。一方面在傳統的競爭領域,比如貿易、市場份額、高科技等等會競爭;另一方面,它們之間更重要的競爭存在於國際規則的制定方面。有些歐洲的經濟學家明確跟我們講,世界上有三種力量,第一種是經濟實力,第二種是軍事實力,第三種是全球治理實力。經濟實力歐洲總量還可以,但是未來不在歐洲這兒。軍事力量歐洲基本上不行了,但是全球治理在歐洲這兒。歐洲要為全球確立規則。你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希望未來能夠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而國際規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它是非中性的,就是同樣的規則,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企業意味著不同的事情。絕大多數國際規則對制定規則的國家有更多的好處,其他的國家好處少一點,甚至是有損害的。他們希望通過規則的制定來保持自己的影響力。

  所以,我覺得美歐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家都連在一起,相互依存度非常高,有競爭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今天的世界就是這麼複雜。

  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太

  記 者:胡錦濤同志在強調我們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時候,還提了一個重要要求:要抓住和用好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其中,周邊關係十分重要。目前南海和東海問題與美國重返亞洲太平洋有何關係?

  張宇燕:美國重返亞太是今年討論特別多的問題。我想説的是美國越來越關注亞太,這是事實,無論從美國領導人的講話,軍事部署、軍事演習等等都能看出這一點。美國以前是被菲律賓趕出去的,現在又回來了,又回到那些軍事基地了,而且越來越重視,也有一些舉措。

  另外一點,我要強調,美國從來沒有離開亞太,只不過現在是以一種更重視的姿態出現了。從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説美國重返亞太,也可以説長期以來亞太一直是美國的重點。

  美國更關注的還是亞洲的合作進程,特別是東北亞的合作,也就是中日韓的合作。中國和日本去年的GDP加在一起是13.2萬億美元,歐元區17國是13.1萬億美元,中國和日本已經超過了歐元區的GDP總和,如果再加上韓國,其經濟規模便接近歐盟。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再有一到兩年,中日韓的GDP就有可能超過美國。從地域上看世界的格局,三足鼎立的局面從未像今天這樣明顯過。剛才講了歐洲和美國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如果亞洲真正成為合作較為緊密的經濟區,那絕非美國、歐洲所樂見。多極化世界雖然是大的趨勢,但是有些人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有的經濟學家説,中日韓的合作是美國的惡夢。這也要求我們在看問題時,包括看最近的領土、領海爭端事件時,要看得更遠一點,要有大局觀。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