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中國文學如何走向世界?莫言獲諾獎引發三大思索

2012年10月12日 14:06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以書寫山東高密鄉村形成鮮明文學風格的中國著名作家莫言11日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次標誌中國當代文學進入世界主流社會視野的重大文化事件。而它也為推動中國當代文學融入世界留下了許多啟示和思索。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擁有包括莫言在內的不少世界一流作家,但中國文學與世界的交流還是存在著不小的障礙。莫言此次獲得西方最受關注的文學獎項是一次奇跡般的突破,但中國文學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遠,它必須善於觸動靈魂、書寫人性、擯棄浮躁、關注現實,還要通過翻譯努力跨越文字和文化的圍墻。

  中國文學應該關注現實、書寫靈魂

  長期居於世界文壇一隅的中國當代文學如何給世界帶來貢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讚揚莫言的文學作品發人深省。評論説,莫言“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

  許多評論指出,莫言在《紅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長篇小説中,以鄉土中國為原型塑造出了一個充滿生命張力、寓言式的而又充滿深厚歷史感的世界。

  《收穫》雜誌執行主編程永新説,莫言詭譎的想像力和旺盛的創造力令人讚嘆。他更以持續30年的豐盛的文學創作為世界提供了“中國經驗”。

  莫言的想像力從來不脫離現實: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蛙》通過一個鄉村婦科醫生來反思計劃生育、代孕生子等社會問題;《檀香刑》則通過描寫暴力、酷刑和苦難,來警醒世人抑制慾望和邪惡的天性。

  莫言的筆下不回避黑暗和醜惡,他通過寫作來解剖人類靈魂和社會,認為“只有跟惡和平共處,善和美才可以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莫言還曾多次表示“作家要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

  在巴金故居紀念館副館長、文學評論家周立民看來,“莫言的貢獻在於,他從《紅高粱》開始,就在尋求講述中國歷史與現實的方式。他始終沒有從當代中國的現實中退場。”而缺乏對現實的關注、正是當下不少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軟肋。

  需要拒絕浮躁的寫作態度

  今年57歲的莫言小學輟學,1981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説《春夜雨霏霏》踏上文壇。三十年來他的寫作態度始終如一:摒棄浮躁世界誘惑,潛心文學創作。

  與莫言相識二十多年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形容,無論是當年初登文壇的靦腆少年,還是後來名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莫言“始終低調、窩在山東老家的鄉村裏寫作”。

  在今年上海書展上,莫言對微博的一席直言曾引起紛擾。“我經常在睡不著覺時,閉上眼想像:此刻的空中有數以千萬條計的短信、微博,在不斷地覆蓋。上億人在寫微博,將來有誰的微博能夠留下來?絕大多數微博都是寫作者自娛自樂、自我膨脹的産物。”

  與一些作家熱衷於網路曝光率、關注度和點擊率相比,莫言始終保持著一個寫作者的原色和對文學的虔誠。

  中國文學需要翻過“翻譯圍墻”

  程永新指出,莫言獲得諾獎,將大大鼓舞與刺激中國作家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回顧歷史,魯迅、沈從文都曾經離諾獎很近。但不可回避,“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漢語的特質,還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中國文學與世界的交流還是存在著不小的障礙”。

  事實上,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在世界上也享有廣泛聲譽。王安憶、王蒙、北島、歐陽江河、蘇童、余華、格非、賈平凹等眾多作家正在讓中國當代文學不斷前行、驚喜不斷。

  “中國文學一直在進步。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要説不足的話,我們缺少強大的哲學背景,還缺少一點宗教情懷。”程永新説。

  但唯一令人憂慮的是翻譯成為阻隔中國文學和世界聯繫的圍墻。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認為,莫言此次獲獎得益於兩大因素:一是他筆下的鄉土中國吸引西方文學界和讀者。二是因為莫言的作品已經被大量翻譯成世界各種語言,不僅僅是英語,還包括很多小語種,在西方的傳播比較廣泛。

  以諾貝爾文學獎的所在地瑞典來説,莫言就有三部代表作被西方漢學家陳安娜翻譯出版,分別是:《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中國當代雖然有許多像莫言一樣的優秀作家,但他們的作品往往很少被以精妙的翻譯介紹給世界各國的讀者。”

  史領空期待,隨著莫言的獲獎,世界將把眼光投注到更多的中國當代作家身上。這也會激勵更多外國翻譯者、作者來翻譯介紹中國的文學作品,這對於中國文學真正走向世界意義極其巨大。而與此同時,中國的作家、出版界、文化界等方方面面也應該增強文化交流意識,推動更多中國優秀當代文學作品走向西方讀者。(記者 孫麗萍)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黃艷艷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