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最長黃金周”一半中國人出行 鐵路不亞於春運

2012年09月30日 11:01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9月29日,江蘇省揚州市汽車西站候車大廳裏人流如潮。新華社發

  2012年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和國慶節連在了一起,從9月30日一直放假到10月7日,連續8天的長假成為中國史上“最長黃金周”。8天時間裏,約有一半中國人——總計約7.4億人次,要通過公路、鐵路、民航等出行,創下同期出行新紀錄,中國交通管理部門承受巨大壓力。

  8天7億 不亞春運

  據預計,黃金週期間,公路水路客運量將達到6.6億人次,日均825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8.8%。鐵路方面,長假出行高峰日甚至“不亞於春運”。9月27日至10月7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7540萬人,日均近700萬人。

  除了史無前例的長假,全國公路小客車免費通行政策的首度實施無疑將改變許多人出行的選擇。

  “今年長假連休8天,又第一次實施重大節假日小客車免費通行政策,因此公路水路客運量會有較大幅度增長。”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表示。

  在這一新政的刺激下,重點城市和旅遊熱點地區的客流量將會明顯增加。何建中表示,像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中心城市的道路客運量以及城市公交、軌道交通客運量將會明顯增加。

  同時,鐵路長假出行高峰日甚至“不亞於春運”。其中,預計高峰日為10月1日,旅客發送量將達900萬人,比去年最高峰增加32萬人。

  增開車次 全力應對

  為應對如此集中的出行高峰,交通運輸、鐵路部門都表示將切實加強安全監管,科學組織運輸,提供優質服務,努力為廣大旅客出行提供安全、便捷、優質、高效的運輸服務。

  何建仲介紹,全國將投入84萬輛營運客車、2000多萬個客位,其中旅遊客車2萬多輛,日均約發班260萬個。城市還投入了45萬輛公交車、9000余輛軌道交通車輛、120余萬輛出租汽車承擔城市客運。

  鐵道部為滿足旅客出行需求,在運能上安排直通臨客48對,重點解決大、中城市和重點旅遊景區客流的需要;並安排直通旅遊列車32對,滿足大中城市至張家界、焦作、武夷山等旅遊城市客流的需要。各鐵路局也將加開管內臨客161對。

  做好預案 防患未然

  何建仲介紹説,今年國慶是實行重大節假日小型客車免收通行費的第一個節假日。交通部門將採取綜合性的措施,保障高效通暢。

  首先要合理利用現有的收費車道。具體來講,一是車流量大的時候,要增派收費人員,開通所有的道口,必要時還可以及時調整上下行方向的收費通道。二是盡可能統一在收費廣場的左側設置重大節假日小型客車免收通行費的專用通道,實行收費車輛與免費車輛分道通行。三是收費公路的經營單位應該配備足夠的攜帶型收費設備。

  “我們要求提前做好各類應對措施。要強化應急值守,交通運輸部門領導要帶班,要實行24小時值班,靠前指揮,深入現場。另外要建立跨省的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溝通聯繫,實行資訊共用,盡可能保持行動一致,共同應對突發事件。”何建中説。

  鐵路部門也要求各單位積極做好人員調配保障,加強車輛突發故障的應急處置準備;合理調配車輛,在開行臨客和旅遊列車的基礎上,制定應對突發客流的應急預案。新華社記者 樊曦 林紅梅

  必須堅守安全第一

  近來,交通運輸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一是道路運輸企業生産運營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二是一些地區對長途客運車輛安全,如客車超載、駕駛員強制休息規定執行監管不力;三是社會車輛駕乘人員安全意識不高,違法違章行為突出。

  要做到黃金周出行安全第一,必須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規。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心存僥倖是影響交通安全的最大隱患。作為司乘人員,要做到不開“野蠻車”、不坐超載車;決不能為了“多拉快跑”超載、超速;決不能心存僥倖,要嚴格遵守強制休息規定,避免酒後駕車。

  要做到黃金周出行安全第一,關鍵要加強監管。交通、鐵路、公安等相關部門要對安全問題一抓到底,確保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到位。如對營運車輛進行全面排查整治,逐車逐線排查整治事故隱患,重點排查營運駕駛員資格和交通違法記錄、檢查客車應急出口是否通暢,等等。

  要做到黃金周出行安全第一,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應得到貫徹落實。安全生産是必須堅守的底線,運輸企業應合理安排班次,嚴格落實長途客運車輛淩晨2時至5時停止運作或實行接駁運輸,嚴格落實1000公里以上客運班線必須建立中途休息點制度,等等。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