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評論:愛國熱情不能與戾氣同行

2012年09月16日 09:42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星文

  今日社評

  愛國是一種美好的情操,也是一種有邊界的行為,表達愛國熱情不能悖逆公序良俗,更不能脫離法制軌道,否則就會親者痛、仇者快。

  9月14日6時許,由中國海監50、15、26、27船和中國海監51、66船組成的兩個維權巡航編隊抵達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對附近海域進行維權巡航執法。這是我國政府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釣魚島海域領海基線的聲明之後,首次對該海域進行維權巡航執法,宣示了我國對該島嶼及海域的所有權和管轄權。

  就在海監船在海上維權巡航之時,中國內地也發生了多起民眾的保釣示威行動。官方和民間聯動,顯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堅定意志和決心。與此同時,一些非理性的抗議活動也屢有發生:抵制日貨的民間情緒高漲,甚至有人當眾焚燒或打砸日係車;某些地方發生了襲擊日本人的過激行為。這些不理智之舉對於解決問題並無裨益,有些還突破了法律的邊界。

  一個國家擁有愛國的民眾是幸事,民眾有權利表達愛國的熱誠。但在選擇表達方式時,有些基本問題是必須厘清的:首先,國與國之間多有領土、領海和其他方面的爭議,解決爭議的方式並不一定要表現為軍事衝突。在經濟和外交領域,中國都有牌可打,反制措施也有豐富的選擇,兩國間不可輕易言戰,民眾也沒必要喊打喊殺。因為軍事衝突一旦發生,對於兩個國家來説都是災難。其次,國與國之間出現爭端和衝突,並不一定要體現為兩國人民的直接對抗。我們要堅決回擊日本政府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動和日右翼勢力的挑釁,但日本公民在華權利仍然依法受到保護。作為文明國家的守法公民,是不能隨便襲擊在華日本人的,即使在這個山雨欲來的特殊時刻也不能。這是我們必須恪守的底線。

  “抵制日貨”是源自上世紀中日戰爭時的愛國口號,但七、八十年之後的今天,兩國的實力對比和貿易往來早已今非昔比。抵制日貨是一種態度,但想以此來給對方施加壓力,進而達到解決領土爭端的目的卻有些天真。首先,過去的30年也是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深度交融的30年,小到電器中的晶片,大到攝像器材和汽車,日係産品都佔有半壁江山。抵制日貨固然可以造成日本廠商的損失,卻也必然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不便。抵制的時間短了,不起作用;抵制的時間長了,這柄雙刃劍會把雙方割得遍體鱗傷。不知道今日高喊抵制日貨的民眾,是否真的做好了長期付出代價的準備?其次,中日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盤根錯節,很多企業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資生産,所謂“抵制日貨”究竟是抵制了日貨,還是抵制了國貨,有時很難説得清楚。因而,抵制日貨可以是公民的個人選擇,可以是表達愛國情緒的姿態,但也僅此而已。

  至於説燒燬和打砸日係汽車,更是不值得提倡的行為。就算損毀自己的車,這種當街作秀式的演示,也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了網路娛樂事件,有幾個人會打心眼兒裏佩服這種行為,因此而增進愛國之心?而那些在戾氣驅使下砸毀別人汽車的人,則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日本政府侵佔我釣魚島,他們卻侵犯同胞的私有財産,其行事邏輯荒唐無稽,其行為方式涉嫌犯罪。愛國是一種美好的情操,也是一種有邊界的行為,表達愛國熱情不能悖逆公序良俗,更不能脫離法制軌道,否則就會親者痛、仇者快。

  釣魚島問題的解決,要靠擺事實、講道理,更要靠綜合國力的較量。民間的聲音既可以影響對手的心態,也可以提振本國的士氣。重要的是,當事態真的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政府和民眾要形成合力,以合情、合理、合法、有效的手段,堅決捍衛國家利益。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