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   正文

臺灣寫真:在臺陸配為陸生打造溫暖“港灣”

2013年11月07日 10: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對於嫁到臺灣16年的王彥來説,臺灣陸配關懷聯誼促進會理事長這個新身份,不僅僅是個頭銜,更多的是一份責任。

  據臺方統計,近5年來海峽兩岸通婚穩步增長,每年約12000對。在臺灣大陸籍配偶已逾32萬。為使廣大陸配儘快融入當地社會,創造家庭和諧,今年7月臺灣陸配關懷聯誼促進會成立,全力輔導陸配所遭遇問題。

  王彥説,同為“異鄉客”,她最能體會大陸鄉親的思鄉之情。11月3日,成立才3個多月的臺灣陸配關懷聯誼促進會,在臺中市舉辦“為陸生打造在臺溫馨家關懷聯誼活動”,廣邀來臺灣就讀的大陸學生參加。

  中國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的官員透露,2011年赴臺就讀實際註冊的學生有920多人,2012年為985人,2013年目前的統計數字為1890多人。

  當日,位於臺中市大里區一座普通樓房,人聲鼎沸,來自大陸22個省份、就讀臺灣19所大學的120多名大陸學生濟濟一堂,分別依省份就座,品嘗家鄉菜,講著家鄉話,上演著溫馨和諧的一幕。

  來自山西的汪健,捧著滿滿一碗紅燒牛肉麵,作饕餮狀。在他赴臺求學期間的食譜裏,還沒有哪一頓飯能讓他如此心滿意足。而嗜辣的四川籍陸生余海濤,在比較了臺北的辣與四川的辣之後,談及兩岸的風土人情,分享來臺心得。

  臺灣街角巷弄裏的“小店”,是許多大陸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那些新奇可愛的手工作物,既展現了臺灣的創意文化,也反映當地人注重生活品質,享受“慢生活”裏的小細節。

  余海濤説,他的家鄉成都也是一個生活節奏較慢,幸福感很強的城市,因此赴臺求學的日子裏,他如魚得水。“我想告訴臺灣朋友,我很幸運可以在這裡體驗到不一樣的文化,認識到不一樣的你。”

  相比之下,黑龍江籍陸生俞城羲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臺當局針對陸生制訂的“三限六不”,讓陸生覺得低人一等。他們無法與其他學生一起考取專業執照,無法參與企業實習或學術研究,無法留臺工作。而最為人詬病的是,陸生因未能參加健保,在臺灣面臨“看病貴”的尷尬處境,甚至有人已因此半途退學。

  俞城羲對中新社記者説,入學時,就有大陸學長提醒,去醫院看病,記得告訴醫生自己沒有臺灣健保卡,請不要開貴重藥。為此,陸生的行囊裏各種藥物齊全,傷風濕疹之類的小毛病自行解決。

  “其實我們想要的不是特別優惠,只希望能與其他外籍生一樣,一視同仁;我們沒有要佔臺灣人的便宜,只是希望能在這裡安心唸書而已……”俞城羲一臉的沉重。

  記者了解到,由於不能考駕照,陸生出門多依賴公共交通工具,“飚”摩托車成為他們熱望之一。

  來自福建的交換生鄭少傑坦言,他喜歡自由選課制度,可以自己掌握時間,兼顧學習和旅遊。“我把一週7天分成兩段,前4天從早到晚都上課,後3天我就去臺灣全島走趴趴。一來就花7000多新台幣買了折疊自行車,完成自行車環島海岸行後,半價賣掉。”

  關注陸生的身心健康,為陸生在臺生活和學習營造友善環境。已成為在臺陸配的共識。

  陸配劉菊平是湖北人,她與晏遠靜、任紅林一樣,在臺灣陸配關懷聯誼促進會擔任志工,細心蒐集著陸生的各種資訊、需求,加以整理歸納。儘快放寬“三限六不”政策限制,允許陸生校外打工、提供獎助學金等呼聲最高,其次,修學4年的陸生每學期需要辦理簽注手續,耗費大量精力,亟需簡化環節等。

  王彥表示,在臺陸生人生地不熟,舉辦聯誼活動,可聊故鄉情,也聊學校事,一解鄉愁。“看著小弟妹們吃上家鄉菜,高呼‘讚’的時候,我們也好幸福哦。”(完)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