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國民黨四大家族後人現狀大揭秘

2012年09月26日 14:0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夫人孫祿卿的離去顯然對陳立夫的影響最大。“婆婆畢業于上海美專,喜歡理家,是標準賢妻良母。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公公常講,‘愛其所好,敬其所異’。”陳林穎曾說。

  陳林穎曾透露,公公陳立夫並未留下多少遺產。“公公更像一位讀書人,很受晚輩尊重,他教導子女們要自食其力,陳家的生活方式跟臺灣的普通民眾並無兩樣。公公在臺灣天母曾有座房子,是早年蔣經國先生陪他去看的。但買地和造房子的錢由他的4個子女通過每月分期付款支付,婆婆過世後,在1992年,公公將房子賣掉,並把賣房的錢歸還給孩子們。”

  “我們一家都沒有再從政。陳立夫先生沒有明說不讓後代從政,但他主張讓孩子的興趣自由發展。我先生回臺灣時,蔣經國先生曾找過他,問他是否有興趣為民航局服務,擔任高階職務,我先生表示自己對環境不熟悉——實際上,陳家並非認為為官就是榮耀。”陳林穎曾認為嫁入陳家的她並未沒有看見所謂的豪門的奢侈與浮華,先生陳澤寵從來不事張揚,“總是等他做到某個程度時,人家才發現他原來是陳家的兒子。”

  陳家第三代孫輩目前共12人,分別在金融機構、醫療工程機構和高校任職,“他們都很傑出,都是哈佛、MIT、普度、斯坦福等名校畢業。”陳林穎曾說。陳林穎曾的長子陳紹誠(Victor)今年27歲,次子陳紹仁(Stanford)今年25歲,兄弟倆在臺灣念完高中後到父親的母校普度大學學習工商管理。

  去年7月,陳澤寵帶妻兒到北京旅遊,其間身感疼痛,8月初陳澤寵住院體檢並接受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病情惡化,最後不治身亡。先生陳澤寵的突然辭世,讓54歲的陳林穎曾難掩憂傷,面對記者時甚至幾次淚水盈眶。“我先生在我們家是全能的百科書,他本來想兩年之後退休,現在卻突然離去,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恍然一夢。Victor還未畢業,只好先休學一年,幫助打理父親的企業。”失去主心骨的家庭彌漫著酸楚氣息,小兒子Stanford幾次跟母親說,媽媽,我打電話給爸爸,他沒有回我電話……後來Stanford突然醒悟,原來爸爸已經過世了。

  他們一家四口的最後一次團圓飯選擇在北京飯店,此後來北京,陳林穎曾常願意去北京飯店,還坐以前的那個位子。“它是絕望的傷心地,也讓我有回憶,我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

  有很多的事情讓她必須堅強以對,倣佛遲來的責任。比如,第二次國共和談時,周恩來先生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陳立夫,原件還在陳家。鑒于此,陳林穎曾期望像宋子文的外孫Michael Feng一樣,找尋一個權威的機構來保存陳立夫資料。

  1993年,陳林穎曾向“國有財產局”承購陳立夫宿舍後,遭到臺灣銀行以無權佔有及必須拆屋還地起訴,經過14年纏訟後,法院判決她敗訴,雖然陳林穎曾一再懇求期望將陳立夫臺北宿舍改成文物紀念館,但陳立夫在臺北市的故居還是被強行拆除,無奈的陳林穎曾只有在拆遷現場為故居拍照留影。即便如此,她仍希望通過司法途徑繼續她的抗爭,她認為臺灣銀行送交法院的證據,至少有超過兩份以上與“國有財產”和家屬原始資料不同版本,“我們維護自己權益的行為跟一般公民相同,沒想到政府出現偽造文書的嫌疑。在李登輝時代,他們都是用這種手法拿回了政府配給國民黨後代的房子,民進黨時期,這樣的事情仍在延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有跡可循。”

  曾有人勸陳林穎曾放棄,但她顯然並不準備這樣做。服輸——這個字眼有違她的本性。

  陳林穎曾還在為購買《中央日報》事宜到處奔走,陳立夫曾擔任《中央日報》第一任董事長,一手創立了《中央日報》,但在今年6月1日,已有69年歷史的《中央日報》因入不敷出而停刊。

  “我跟馬英九先生講過想購買《中央日報》,馬英九也表示樂見其成。拿到財務報表我們才能待價而沽,但我卻看不見《中央日報》在操作上的透明化,國民黨的財務報表遲遲出不來,我們買家也無法了解《中央日報》內部的運營狀況。”雖然碰到了一些實際困難,陳林穎曾仍告訴《新民周刊》,基于陳家對《中央日報》相當深厚的淵源和感情,她決心讓《中央日報》繼續存在和運轉。

  陳林穎曾第一次見到宋美齡是在她的100歲生日宴會上,站在公公陳立夫身側。看到兩位老人相對,她頓時感覺歷史撲面而來,那種感覺如此洶涌,無以形容。“現在我們跟孔、蔣、宋家還會偶爾聯係,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會碰到,那時我們會想——我們原來是有淵源的,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人。”她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