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媒: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積極推進兩岸政治對話

2013年04月27日 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4月27日消息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淩晨刊發社論指出,轉眼之間,當年在新加坡所舉行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已經屆滿20週年,如今辜、汪二老俱已仙逝,而當前兩岸以及國際局勢又都發生重大變化,在海峽兩岸都在紀念“辜汪會談”20週年之際,再來回顧過去、檢討今天、展望未來,實有重大意義。

  追本溯源,當年“辜汪會談”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展,當然得歸功於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所得到的結果,不管是諒解、默契或共識,當時兩岸都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兩岸都面臨重大的國際變化與內政改革壓力,臺灣方面尤其還有個人及政黨利益的考慮,採取戒慎恐懼的態度,以步步為營的漸進手法,消極的希望避免上當,積極的還想擴大利得。這些外界都可以理解,但“辜汪會談”確實開啟了兩岸對話協商的大門,這至少意味著雙方願意以談判代替對抗,並透過各自先後成立的海基、海協兩會,以務實的態度來解決因為交流、互動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大家對此一致給予肯定,汪辜二老的功跡將留名史冊。

  客觀來看,兩岸關係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上下起伏本也是意料中事,經過幾十年的對峙及彼此相互醜化,再加上臺灣民主化引發的不同政治主張,雙方互信及互動的基礎本來就很薄弱。李登輝對司馬遼太郎的談話,以及康乃爾之行,1995、1996年導彈試射所引發的第三次臺海危機,都讓雙方的關係每況愈下,雖然1998年在上海舉行了第二次的“辜汪會談”,但顯已無力回天。1999年的“兩國論”及2000年的政權輪替,終使兩岸關係瀕臨破裂邊緣,雙方沒有兵戎相見確屬萬幸,但辜汪二老終究無緣再會,徒留遺憾。

  從蔣經國于1987年開放探親到李登輝上臺、再到民進黨執政,兩岸經過十多年的互動,雙方交流日漸擴大深化,但臺灣經過李扁十多年的異化發展,臺灣往分離主義的方向越走越遠。如果不是連戰2005年的大陸之行,不是國民黨在2008年重新執政,主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發展改善兩岸關係,情勢將會如何發展誰也不敢逆料;當然也就更不會有後來的全面三通直航,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的簽署,及近年來的各種良性互動。但即使如此,這其中仍有太多值得加強的地方。

  比如説,推動兩岸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當然茲事體大,可預見將會遭到島內外的龐大壓力,但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並非一無是處,這對降低緊張、增加互信、強化區域安全都有正面幫助。而進行兩岸文化教育協議的探討,這對建構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應該也有正面的幫助,臺北實無必要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一味地加以抗拒。另外,有關雙方不妨共同出資,成立兩岸或區域和平論壇或智庫的建議,甚至是成立機制,有系統、全面性地探討兩岸雙邊關係中有待解決的問題,亦可進一步加以研議。

  文章最後説,兩岸問題雖然牽涉到民心的向背,也有雙方制度的差異、認同的困難、不同的發展階段,外國干預等問題,但基本上仍然是一個政治問題;透過功能主義、建構主義的方式固然可以穩固、強化雙方的關係,但問題最後的解決仍然離不開實力的因素。如今兩岸實力對比形移勢轉,雙方強弱易勢已成不爭事實,臺灣要如何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已成當前最重要的課題。我們相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是救亡圖存的不二法門,自外于中國大陸未來的想法和作法絕非正途。(台灣網 王文英)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