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微公益”開啟全民公益 “待用咖啡”兩岸熱傳

2013年04月26日 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老闆的西安愛心餐廳

  四川蘆山發生7級大地震災情傳出後,港澳臺各界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港澳臺各界名人慷慨捐助、民間慈善機構也深入災區。對同胞苦難的感同身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凝聚的愛心,成為大災之後溫暖人心的正能量。

  救援伊始,兩岸的普通人加入進來,捐款、捐物,守望災區。地震後的災區重建,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是一房一屋的重建還是走出痛失親人陰影的心理重建,都需要更多普通人的加入。兩岸間愛心傳遞和接力,使得“微公益”再度成為熱點語匯。

  “微公益”開啟全民公益

  “微公益”強調從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著手, 積少成多。不同於名人做公益、富人做公益,“微公益”被視為平民公益和草根公益。

  近日,有網友在災區記錄下了感人的一幕:嬰兒的母親在地震中喪生,4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兩天沒喝到奶。從成都趕來的志願者聽説後,立刻把嬰兒抱來喂奶。志願者哺乳的照片被網友偶遇抓拍,這位志願者因此被稱作“最美媽媽”。

  試想,如果沒有網友的偶遇,我們大概都不會知道還有這樣一位“最美媽媽”。於是,想起了黃福榮——香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貨車司機,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樹地震中,他本來已經脫險,又返回孤兒院救出3名孤兒和1名教師,在余震中不幸犧牲。去世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黃福榮從2002年起已經開始在內地做慈善。還有汶川地震一年後,一群仍駐守在那兒的臺灣人。如果不是媒體的報道,我們大概也不會知道,正是這些志願者一直在提供醫療服務和心理疏導。

  不同於名人做公益、富人做公益,“微公益”被視為平民公益和草根公益。無論是“最美媽媽”、黃福榮或是堅守在汶川的臺灣志願者,他們顯然都是一群普通人;而他們理解的公益,就是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積少成多。

  “微公益”或許“微小”,卻點燃了每個人心中對善和溫暖的嚮往,也把愛和溫暖傳遞給每一個有需要的人。因此,有學者表示,“微公益”開啟了全民公益的時代。而當“微公益”跨越兩岸、跨越海峽,同胞骨肉的守望相助更在瞬間閃耀光芒。

  “待用咖啡”的兩岸版本

  “待用咖啡”起源於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在那裏,人們可以提前多買咖啡存在咖啡館,讓囊中羞澀的貧困者能夠享受一杯溫暖的咖啡。

  “微公益”再度成為話題,有關“待用咖啡”的故事也在兩岸熱傳。

  近日,有媒體報道,臺灣老闆響應“微公益”,打造西安“待用快餐”愛心餐廳。

  高先生今年50歲,臺北人,在西安經營一家餐廳,特色是“滷肉飯”。高先生説,“待用快餐”就像“待用咖啡”,有來就餐的客人提前多買一兩份飯,留給流浪漢、低保戶等困難人群。“店裏一份滷肉飯16元,顧客要買成待用餐的話,只需10元。”高先生每天拿出5份飯,4月13日推出“待用快餐”當天,就有客人加入預存。

  也有臺版“待用咖啡”。臺灣新北市一間面攤的老闆娘看到“待用咖啡”的故事,便仿傚著提供“待用面”,讓單親兒童、拾荒者和獨居老人食用。老闆娘顏林蔭在接受採訪時説,有一名拾荒的阿婆經過面攤,被她請進店吃麵,她告訴阿婆:“好心人已經付錢了,你放心吃吧!”“一碗麵,卻被視為珍寶,我自己都很感動!”如今,單是面攤附近就有5間店舖跟進,提供“待用蔬菜”和“待用晚餐”。

  在香港,低收入、失業人士或是貧困人士,可以通過“食物銀行”領取食物。“食物銀行”有不少是慈善機構或是民間團體開辦的。“食物銀行”的食物接受商家捐贈,市民也可以直接捐贈。一塊麵包、一盒罐頭、一片火腿,都可能成為貧困人家的一餐飯。

  早在2011年的時候,在“海峽兩岸年度漢字”的評選中,“微”字高票當選。主辦方表示,“微”字受青睞,在於人們對“見微知著”的深切體會——一些微小的人、事、物,正改變著時代的進程,推進著社會的進步。“微公益”被視為是這樣的力量。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焦源源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