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專家:美國“重返亞太”阻擋兩岸關係“深發展”

2013年04月18日 10:05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臺日”簽署漁業協議,被視為美日分化兩岸“聯合保釣”之舉,幕後有著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黑手。那麼,臺灣在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一戰略到底對兩岸關係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導報記者電話採訪了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臺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

  “臺日”協議幕後的美國戰略

  一旦漁季開始,臺灣漁民勢必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捕魚,臺灣派“海巡署”船艦護漁可能形成兩岸實質聯手“保釣”;如果臺灣不主動保護漁民,讓大陸的海監船成功靠近護漁,則會形成大陸實際管理釣魚島的情況……

  在“臺日”第17次漁權協商進入關鍵環節時,“美國在臺協會”官員向奧巴馬政府提供了這種極富畫面感的政策分析,促使後者對支援“臺日”漁權談判的態度轉趨積極。很快,“臺日”簽署具“重大突破”的漁業協議,日方“允許”臺灣漁民進入釣魚島“協議適用海域”。

  事實上,在臺媒披露這一細節之前,外界已普遍認為美國政府在幕後扮演重要角色,並將這種動作視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具體表現。

  知名國際問題研究專家王逸舟教授認為,在美國“重返亞太”的過程中,不斷崛起的中國是美國不得不正視的存在。而與中國有關的問題不斷出現,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起到借力或者杠桿作用,美國通過對這些爭端的表態,一步步實現了在亞太地區的重返和介入。

  有人將這些爭端總結為美國“重返亞太”背景下的“三島戰略”——— 將臺灣島作為棋子,牽制兩岸關係;將釣魚島作為棋子,牽制中日關係、進而牽制中日韓關係;將黃岩島作為棋子,牽制中菲關係、進而牽制中國與東盟的關係。

  “重返”途中少不了臺灣

  談到“重返亞太”戰略,陳一新教授更願意使用“亞太再平衡”這個名詞,“因為事實上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太,只是過去一段時間對亞太戰略有所疏忽”。

  所謂“重返亞太”戰略,主要是指美國通過軍事、經濟、政治、外交等多種手段,力圖打造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核心地位。最為明顯的就是顯著加快了在亞太的軍事佈局,計劃在10年內把60%海軍軍力投入亞太,並提高與亞太國家的軍演頻率。另外,通過主導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多邊經濟協議,試圖主導東亞的經濟秩序。

  “在這種戰略影響下,臺灣作為美國制約大陸的棋子的作用更顯重要,美國明顯強化了對臺灣的控制。”王建民研究員認為,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以來,正在逐步增強對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控制,鞏固“臺美準軍事同盟關係”。在“重返亞太”的大背景下,臺灣的戰略地位只會增強,不會削弱。

  美國主管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科特坎貝爾在眾議院作證時曾指出,與臺灣保持強有力的、多方面的非正式關係,以及對保障臺海和平穩定的承諾,是美國轉向亞太的重要組成部分;“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成功,需要美國以連貫性方式對待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美軍方高官則公開表示,除了持續對臺軍售外,美國近年來還在密切參與和指導臺灣推進“國防”制度化變革,幫助臺軍事轉型,構建不對稱戰略優勢,強化臺灣的安全信心。

  儘管美國在 “重返亞太”戰略中沒有提及臺灣,但美國官方的上述表態,清楚闡釋了臺灣在這一戰略佈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馬當局兩岸積極性不見了

  “歡迎”、“樂見”、“鼓勵”……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狀,美國官方近年來不厭其煩地提到這些動聽的詞彙。表面看來,美國似乎很樂意在臺海問題上扮演積極角色,實際上呢?

  在王建民研究員眼裏,兩岸關係深入發展的最大阻力,正是來自美國。他分析,美國雖然宣稱歡迎兩岸和平發展,但實質上非常擔心臺灣在經濟上依靠大陸,導致在政治上也“倒向”大陸。因此美國近幾年有意識地推動美臺高層交流,陸續完成多項對臺軍售案,顯示美國對臺“戰略再保證”的決心,再通過協商TIFA(“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PP等協議,強化美臺經濟關係,防止兩岸經貿關係“過度密切”。王建民強調,美國對臺政策的戰略基礎始終為其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雖然在具體手法上較過去有所調整,比如更重視發展美臺實質關係以平衡兩岸關係發展,更注重加強與大陸在具體問題上的溝通與協調,但事實上,美國仍延續著“兩面性”或者説“雙軌制”的戰術基調,即一方面宣示遵守中美兩國達成的《三個聯合公報》,另一方面又以“與臺灣關係法”為更高依據,與臺灣保持政治上的“非官方關係”,發展軍事上的“準同盟軍事關係”,在兩岸之間尋求平衡點,維持“和而不統、離而不獨”的臺海現狀,從而繼續維護其戰略主導權和利益最大化。

  “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曾主動提出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議等兩岸深入發展方向,但後來這種主動性、積極性都不見了”,王建民研究員指出,馬當局的這種態度轉變,背後明顯有美國施壓的影子,也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影響兩岸關係的最直接表現。馬英九第二任期開始後,將“親美友日和陸”作為政策主軸,在政治、安全方面倚重美國,經濟發展依靠大陸,顯示兩岸政治談判遙遙無期。

  臺灣“兩大之間難為小”

  “將充分利用美國政府重返亞太的契機,強化臺美關係以抗拒中國大陸壓力。”在接受臺灣“立法院”首次質詢時,被視為馬英九分身的“駐美代表”金溥聰如此表示。

  自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以來,臺當局已多次表達“歡迎”態度。金溥聰的這一表態,則進一步透露出馬當局的戰略意圖。伴隨著兩岸經濟關係的日益緊密,臺灣對美國戰略東移其實不無猶疑、騎墻,但面對大陸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及政治協商壓力的加大,臺灣對大陸的戒心與疑懼不減反增,也希望借重、利用美國這一戰略,從中獲取更多政治籌碼和戰略空間。

  “從積極的一面看,臺灣將因此獲得更多協商和對話的信心。”陳一新教授表示,對於“重返亞太”戰略對兩岸關係的消極因素,已經有很多説法,他覺得很多解讀過於陰謀論。他認為 “亞太再平衡”戰略,很重要的價值就在於穩定亞太盟友的信心。

  “兩大之間難為小,臺灣在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戰略角力中面臨選擇難題。”陳一新教授説,面對複雜多變的亞太局勢,政經實力有限的臺灣基本採取沉默的中間姿態。但臺灣又處於所謂“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在東海、南海等爭端中,既不可能真正置身事外,又不能徹底倒向一方,其實位置相當尷尬。

  “2102年‘大選’前,馬英九曾提出兩岸和平協議,在島內反彈和美日壓力下擱置。目前雖然不受連任影響,但面對強硬的在野黨和低迷的執政支援度,並沒有推動這種高度敏感議題的政治能量,或者説,臺灣並沒準備好。”

  陳一新教授強調,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必定是場“持久戰”,如今處於戰略相持階段,這一階段的關鍵就是盡最大努力保證兩岸持續和平發展。在和平發展階段,兩岸有三個任務要完成:一是兩岸以經貿為主的利益關係的建立,使兩岸在經濟關係上逐漸融為一體;二是兩岸文化交流為主的認同關係的建立,使兩岸在社會層面上差異縮小;三是以政治為主的價值關係的建立,為兩岸的政治融合清除障礙。

  他認為,在經貿交流成果豐碩的基礎上,兩岸目前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交流上,重構兩岸人民深層的互信和共同的認同,為兩岸政治談判奠定基礎、創造條件。“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需要從長計議,雙方對此都應拿出應有的耐心,這絕不是三五年能解決的事,不必急於一時”。

臺灣頻道 臺灣政局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