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人民日報:化解歷史恩怨 讓林毅夫踏上回鄉路

2013年03月21日 09:0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資料圖:林毅夫。中新社發 鄭祚聲 攝

  林毅夫能否回臺灣祭祖、省親?幾乎成為每年兩會的一問。今年臺灣相關部門的回復依然如故:允許林毅夫回臺,但抵臺後要依“軍法”懲處。

  林毅夫何許人也?除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過去——1979年5月,在金門駐守的林毅夫泅渡過海,在廈門上岸。這一渡,沒有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腳步,只改變了林毅夫個人的命運。他先在北京大學讀書,後赴美深造,憑著才智和努力,成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是第一位擔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的發展中國家學者。當然,這一渡,也讓他再難返鄉,即使2002年父親去世,他也未能回臺奔喪。

  實際上,臺灣人對林毅夫抱持複雜的情感,可以想像,也可以理解。假如林毅夫窮困潦倒,沒有今天的突出成就;假如林毅夫發光之地不是中國大陸,而是美國或其他地方,以臺灣這個溫情脈脈的社會,會同情他30多年不離不棄的鄉愁,也會執行早該過期的法律追訴期。遺憾的是,林毅夫太有名了。如今,他駐守過的金門,已成為大陸游客流連忘返的觀光勝地;海峽兩岸的退役將領也多次聚會交流,這場在30多年前的時空下發生的事件還未了結。

  這不由讓人想起1987年,文學家梁實秋在臺灣逝世。他留在大陸的女兒梁文茜聞訊急赴香港,焦急等候數日,仍未得到臺灣入境許可,最後抱憾而歸。在臺灣相關部門當年看來,拒絕梁文茜入境,理所應當。但是今天看來,是多麼無情,除了讓這位老人留下終生遺憾,沒有任何意義。會不會有一天,人們想到林毅夫,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時過境遷後,才發現悲劇背後的理由,如此蒼白、全無意義。

  2008年,林毅夫獲邀加入世界銀行時,一家臺灣媒體評論説,對此,“臺灣既不能居功,也不能沾光”。而林毅夫在臺灣的中學校長則引以為傲,認為是臺灣之光。實際上,自他成名以來,林毅夫從未掩飾他的臺灣背景,這個宜蘭子弟憑著自己的才智、勤奮、謙和及取得的成就,不但可以為臺灣增光,也可以為臺灣發展助力。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勢不可擋的今天,何不化解歷史恩怨,讓61歲的林毅夫在清明時節踏上歸途,一解鄉愁,也為兩岸再添佳話。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