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港刊:謝長廷受民進黨排擠 訪大陸功虧一簣?

2012年11月30日 15: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4日,臺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謝長廷夫婦首次返回祖籍地福建漳州市東山縣銅缽村,與宗親交談。張麗君 攝

  最新一期的香港《亞洲週刊》刊文説,臺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謝長廷未能出掌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他的“憲法共識”不被黨內認同,顯示“獨派”勢力並未隨著近年的大陸熱而消退。蘇貞昌向“獨派”靠攏,民進黨中央打算將中委會弱化、矮化。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謝長廷訪問大陸,擦出民進黨與大陸互動火花,為進一步深化交流開啟新的契機,只是這好不容易竄出的火苗瞬間澆熄,在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審慎對應下,縮回謝原先跨出去的一大步,民共對話再現僵局,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民進黨的轉型陷入困局。

  民進黨中常會11月21日通過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幾乎是召集人唯一人選的謝長廷,卻在這場權鬥中被徹底擊潰,十月間風光登陸的成果在黨內並無加持作用,蘇貞昌親上火線接任召集人,重新確立他才是兩岸決策的掌權者。

  謝長廷未能出掌“中國委員會”,顯示他所提主張不被認同,而且以目前黨內氛圍,幾乎可以斷言,短期內該主張也不可能成為黨內主流。

  與“中國委員會”召集人擦身而過,謝長廷也感到無奈。他引用君王論(The Prince)作者、義大利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利所説:“人類的悲劇,就是情勢變更,但人不變更。”諷刺的是,他講的好像是他自己,這位民進黨領袖正逐漸步下權力神壇而不自知,他在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慘敗給馬英九後食言未退出政壇,在兩岸事務找到揮灑舞臺,才剛亮相,就被“獨派”噓下臺。

  蘇貞昌幕僚透露,蘇今年五月接任黨主席時,就找過謝長廷,請他在兩岸部分“大力幫忙”,這項承諾到八月仍未改變,直到謝長廷訪大陸以後出現轉折;謝將此次私人行定調為“開展之旅”,一看便知以“調酒”名目登陸是挂羊頭,骨子裏是拿“憲法”做工具推銷,“獨派”人士嚴詞抨擊,蘇急忙切割,力陳謝的言行“不代表黨”,自此謝不可能再出掌“中國委員會”幾告確定。

  這次黨主席選舉,“獨派”推出臺灣前行政機構副負責人吳榮義參選,頗有叫陣意味。蘇不為“獨派”所喜,主要還是意識形態所致,他因為對兩岸經貿採取比較務實開放的路線,與陳水扁緊縮兩岸政策的“積極管理”相逆,這次蘇選擇跟“獨派”取暖,意圖示好。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綠營主要領導者皆認知到兩岸政策需做某種程度調整,才能贏回“政權”,所以對兩岸交流採比較正面開放的角度,有人説是“交流除罪化”,但若以為民進黨要開始檢討“臺獨黨綱”,或準備接受“九二共識”等,並不實際。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指,蘇貞昌也認知到兩岸政策需要調整,民進黨才有“執政”機會,但須“步步為營”,恢復“中國事務部”、成立“中國委員會”都是該黨大陸政策轉型的訊號,目的是要改變外界對綠營“仇中”、“逢中必反”的印象,展現務實作風。

  不過蘇貞昌自己搭起來的“中國委員會”結果可能只是一個空殼。根據民進黨中常會通過的設置要點,該“委員會”兩個月開一次會、無決策功能,黨中央似打算將它弱化、矮化。“臺獨”理論大師、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批評,民進黨長期兩岸政策不明,“中國委員會”應該發揮擬定大策略的功能,但黨中央的目的似乎只想把大老“箍住”,不要出現雜音,但現在人的爭論(包括陸生納保等)是來自於政策,“不去處理政策,箍人的效能就會被破壞”。因此,被點名可能出任“委員”的派系大老,除了蔡英文表示“願意配合”以外,其他像前遊錫堃已經婉拒,“受害者”謝長廷更不願淌這渾水。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