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學者解密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4個謎

2012年11月22日 09:31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蘇貞昌昨天宣佈成立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很多“謎底”也因此完全揭開。但關於“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的時間、名稱,以及人選、架構等,與此前輿論的猜測、分析,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其間的情勢是如何演變,而最終得出不一樣結果的?

  蘇貞昌兩岸政策智囊成員董立文,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吳育升,謝係大將、民進黨臺北市黨部主委莊瑞雄,臺灣成功大學政經係副教授周志傑,昨晚接受導報記者電話採訪,為我們進行分析解讀。

  解謎1 時機:為何不在2014“七合一”選舉後成立?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兩年之內必須成立,因為,這是蘇貞昌競選黨主席時的承諾。承諾不是開玩笑。

  但何時成立,卻一直是個謎。此前輿論多認為,成立時間應該在2014年“七合一”選舉之後;也有人認為,會在明年5月前。

  前者的論據是從選舉考量,“2014‘七合一’選舉是地方選舉,兩岸政策對選舉結果影響不大,蘇貞昌現在完全可以重點拼經濟,但到2014年以後,民進黨要拼2016年‘總統’選舉,就不得不面對兩岸關係,那時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就順理成章”。後者的説法簡單得多,“民進黨主席任期兩年,到明年5月,蘇貞昌任期過半,過半後再成立有什麼意義?”

  可為何蘇貞昌昨天就宣佈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對此,謝係大將、民進黨臺北市主委莊瑞雄説,謝長廷“登陸”,讓“自信、勇敢地面對兩岸議題”成為黨內共識,因此,“謝長廷是‘中國事務委員會’提早成立的催化劑”。蘇貞昌兩岸政策的智囊董立文也説,謝長廷“登陸”引發討論,公眾呼聲也在壓迫民進黨要及早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

  蘇貞昌此前也擔心現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會影響黨內團結,從而影響“七合一”選舉,但臺媒報道,由於黨內最大阻力即“獨派”組織並沒有發表公開聲明反對,再加開工英九和國民黨陣營現在士氣低迷,這促使蘇貞昌提早運作“中國事務委員會”。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