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灣統派:一中框架就是“習馬會”底線

2014年09月01日 13:58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觀察》雜誌社社長、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紀欣署名文章,原題《一中框架就是“習馬會”的底線》,全文摘編如下:

  8月中旬,臺陸委會前特任副主委張顯耀,因不滿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突然遭逼去職,展開一系列反擊,引發臺灣政壇新一輪的政治風暴,也連帶波及兩岸關係。

  張顯耀去職案迅速轉為泄密案,他本人也從證人轉為被告,不論未來是否被定罪,其“泄密”內容傳得沸沸颺颺,其中又以“習馬會”的底線,最引人議論。

  其實,大陸對“習馬會”的立場很清楚,也從未改變過,就是希望“習馬會”早日成局,但不接受馬英九以官方身份參與APEC,以免破壞“一中框架”。

  “一中框架”是國共兩黨,在歷經6年的和平發展期,逐漸建立政治互信的情況下,才終於去年6月在“習吳會”上達成的共識:“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如此攸關兩岸政治基礎的重大共識,若因在APEC舉行“習馬會”而損及之,豈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APEC是一個國際性大型正式會議,從未出現一個國家有兩個元首或授權代表出席的先例。何況,臺灣領導人不親自出席,這是APEC涉及兩岸問題的遊戲規則,行之多年,兩岸對此亦皆無異議。“習馬會”若選在APEC同時舉行,確實極可能會予人兩岸是“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印象。即使馬英九刻意謹言慎行,但現場會發生何種狀況,既無法事前預防,當場也不見得能回避得了。再加上,國際社會將如何解讀,在野的民進黨又將如何扭曲、渲染,都是未知之數。

  平心而論,“習馬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標示著兩岸對峙長達65年後,當前在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主席願意面對面,化解因國共內戰延續至今的政治對立,使中華民族從分裂走向統一之路向前邁進一大步。馬英九以執政黨主席身份與大陸新一屆領導人見面晤談,自然比2005年連戰以在野黨主席身份展開“破冰之旅”,意義更為重大,也將對兩岸政策産生實質的影響。此外,“習馬會”無疑用行動昭告包括臺灣民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及國際社會:臺海問題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必須,也只能,靠雙方協商解決。

  馬英九若能體認到“習馬會”以上的重大意義,就應該會同意,首次“習馬會”是不是要在APEC期間及會場見面,他是不是要以官方身份前去,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兩岸,乃至國際社會,沒有人會否認,他代表臺灣執政當局,在決定兩岸的前途上有充分的發言權,而歷史也一定會記下這一個讓國家走向完全統一,中華民族走向真正復興的里程碑會議。

  隨著時間逼近,兩岸目前又處在張顯耀事件所引發的政治氛圍下,要在11月APEC實現“習馬會”,困難度的確愈來愈大。所幸,馬英九的任期還有一年多,仍有時間在卸任前選擇雙方都滿意的時間、地點實現“習馬會”,而大陸高層也充分了解馬英九的任期所剩不多,應好好抓緊難得的機遇,儘早促成“習馬會”。

  對“習馬會”,我們樂觀其成、翹首以待!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朱煉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