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報批蔡英文溫和版“大陸威脅論”:還是很空心

2014年08月14日 13: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報批蔡英文溫和版“大陸威脅論”:還是很空心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

  臺灣《中國時報》14日社論稱,沒有人會反對臺灣要追求“平衡且多元的經貿戰略”,但民進黨長期的問題就是忽略兩岸政治現實,空談繞開大陸的“國際化”、“全球化”,但在政治經濟的現實脈絡裏,這些都只能是“空話”。

  文章摘編如下:

  積極佈局2016的蔡英文又大談“臺灣的未來”,這次是在出席“臺大論壇”時,以“臺灣的未來”為題的演説。這篇演説,就蔡英文自己的説法,是要分享她對於“臺灣整體所面臨的一個外在跟全球的變局,及臺灣所需要的發展的新戰略”的看法,就時機及題目而言,都很有吸引力。

  首先,她提到,臺灣“以ICT産業為主力、以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代工出口成長模式”,不但和臺灣島內就業、薪資脫節,並造成所得分配惡化,“又面臨國際供需結構調整的衝擊”,需要“快速的調整、改變”。

  蔡英文説得很好,尤其是她提到了“就業”、“薪資”、“所得分配”,顯然是想突顯她對“社會正義”、“公民議題”的關注。然而,臺灣經濟成長的模式要怎樣“調整”、“改變”,蔡英文開始原地打轉,她説臺灣需要“可以兼顧出口和內需,連結全球化和在地化,以創新為導向,以增加就業、薪資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為目標的新經濟成長模式”,但這個模式究竟是什麼?如何在既有的經濟基礎上打造與落實這個新模式?

  眾所週知,經濟成長的要素不外乎資本、勞動和技術,蔡英文心中臺灣的“新經濟成長模式”是要投資哪些新興産業,培訓哪些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又要開發創新哪些新的技術領域,這些關鍵的問題全都避而不談,所以等於什麼都沒有説。

  可能知道自己談得過度空泛,蔡英文補充了幾句,稱臺灣需要“大力推動産業創新”,需要“投資內需産業和基礎建設”,遺憾的是,這些早已是幾十年來老生常談的話題,蔡英文對現狀有批評、對未來有願景,對實現願景卻沒有新思維,當然也沒有新藥方。

  接下來,蔡英文談了“中國因素”。她承認,大陸的崛起和兩岸的關係更是攸關臺灣的未來”,但她認為“大陸因素”是“臺灣未來發展必面對的挑戰”。

  也就是説,蔡英文的“中國因素挑戰論”其實只是“(經濟)威脅論”的溫和版,一方麵片面強調大陸市場對臺灣的磁吸效應,卻提不出來臺灣如何留住資金、人才和技術的具體方案,另一方面,則忽視了大陸市場帶給臺灣經濟的發展機遇,從而不願意去思考如何在兩岸經濟合作中壯大臺灣,厚植臺灣經濟基礎,這當然是嚴重的思想怠惰與不負責任。

  在兩岸關係方面,蔡英文還稱:“願意面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歧見,為了積極尋求兩岸爭議的化解之道,民進黨會以堅定、務實、穩健的步伐,努力和對岸建立全新的互動及溝通的模式,以實踐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互動的關係”延續了過去蔡英文提出的一些善意,包括“和平穩定發展”、“務實穩健”等等。

  然而,蔡英文現在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要“釋出善意”,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方略”,如果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作為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想要打造“全新的互動及溝通的模式”,那麼,該黨有必要提出明確的主張和清晰的作法,而不能總是一面空談善意,一面卻反對、抵制各方提出的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方案。

  在兩岸關係之外,蔡英文碰觸了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蔡英文的藥方是什麼?碰到具體策略問題,她開始原地打轉説“要堅持臺灣必須同步融入區域經濟的整合”。這些看似政治正確的口號,卻始終提不出、找不到具體落實的路徑。沒有人會反對臺灣要追求“平衡且多元的經貿戰略”,但民進黨長期的問題就是忽略兩岸政治現實,空談繞開大陸的“國際化”、“全球化”,但在政治經濟的現實脈絡裏,這些都只能是“空話”。

  蔡英文反覆提到高雄的重建問題。在高雄氣爆事件後,綠營明顯想將矛頭指向石化工業,問題在於,完全拒絕石化工業的高雄,新的就業與經濟成長利基又在哪呢?石化工業一旦撤離高雄,整條産業鏈和龐大的就業人口又能有怎樣的新選擇呢?從高雄到全臺灣,民進黨和蔡英文難道總是只有口號,沒有牛肉嗎?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