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媒談馬英九的歷史定位:未來兩年是關鍵

2014年05月21日 13: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5月21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文章説,馬英九已“執政”滿6週年,最後2年的任期,要想扭轉臺灣局勢,最重要的是要優先解決族群間的落差,除了演説中提出的世代落差外,還有貧富、城鄉差距等;如何在紛爭不休的情況下,以更精準的戰術突破重圍,拿出讓民眾更有感的政策,將是決定馬英九歷史定位的重要關鍵。

  報道説,馬英九的這6年,接連遭逢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國際情勢正逢多事之秋,平心而論,馬英九推動的政策,大方向都正確,也解決了許多長年的沉痾。

  以財經政策來看,無論是金融海嘯期間的“三挺”,還是股匯市表現,都讓臺灣在驚濤駭浪中不致被淹沒。即使是最被詬病的“油電雙漲”和“開徵證所稅”,大方向也沒錯,前者讓油電價格回歸使用者付費,不再由納稅人貼補,後者讓資本利得課稅,降低“多賺錢卻不繳稅”的不公義。

  文章説,馬英九的戰略都具有大格局,為免臺灣被邊緣化,先從最關鍵的兩岸政策切入,以及爭取到多地免簽證待遇。但為何民調低迷,罵聲不斷?馬英九當局最大的問題,一是未能掌握時機,精準出手;二是宣傳做得太差,連好的政策也能被翻轉,也就是“有戰略而無戰術”。

  文章指出,政治的現實是以“成敗論英雄”,無論政策大方向如何正確,最重要的是結果,6年來GDP低成長、實質薪資不漲反跌、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無論原因為何,都是馬英九當局不能推卸的責任。

  文章總結説,所幸在經濟政策逐漸發酵下,島內景氣應可逐漸好轉。馬英九最後2年的任期,要想扭轉臺灣局勢,最重要的是要優先解決族群間的落差,除了演説中提出的世代落差外,還有貧富、城鄉差距等。如何在紛爭不休的情況下,以更精準的戰術突破重圍,大刀闊斧,拿出讓民眾更有感的政策,將是決定馬英九歷史定位的重要關鍵。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