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學者:“習馬會”再有想像力也不能超越一中框架

2014年03月25日 18: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學者:“習馬會”再有想像力也不能超越一中框架

  香港《文匯報》25日刊發對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海協會前副會長劉震濤教授的專訪。劉震濤表示,“習馬會”是中國人內部的事情,再有想像力,不能超越“一中”框架。

  專訪摘編如下:

  目前兩岸關係進入可測深度的“淤泥區”

  對於當下輿論報道中“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的提法,劉震濤糾正稱:“‘汪辜會談’前的兩岸形勢,才是真正的‘深水區’”,兩岸關係現在進入的是一個可測深度的區域,只是水下積累了很多“淤泥”,導致無法大步前行。

  劉震濤説:“這些‘淤泥’,有歷史上遺留的問題,也有後期交流過程中沒有及時解決的問題。儘管有些問題當下看來不大,尤其是臺企、個體臺胞的問題,可能在地方政府看來不大,但不宜久拖不決。”

  劉震濤主張“兩岸問題協商不能形成‘夾生飯’”,現時多暴露問題,協商解決,互信之路便水到渠成。

  政治互信重在個體之間的信任感

  劉震濤談到,政治互信的基礎,在於兩岸民眾之間感情的融合,重在個體之間的信任感。

  在劉震濤看來,認同從“點”到“面”建立,才符合認識規律,臺胞對於大陸的認同也要從認識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地區開始逐步擴展。

  予臺資同等待遇 突破準入障礙

  劉震濤稱,臺企在掙扎,這樣的説法一點也不誇張。他指出,目前首先亟需突破並且也已經提上日程的兩岸投資領域政策問題,當屬實施多年的臺灣企業“比照外資”政策。

  他認為,“比照外資”的臺資政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大陸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對內資門檻不斷降低,目前“比照外資”規定已經滯後於形勢的發展。

  他相信,給予臺資企業同等待遇,是進一步加深經濟合作,推動兩岸産業整合的重要推動力。

  他同時指出,有必要對之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客觀分析和試點,進而對政策實施提出系統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再在全大陸範圍內全面實施。

  在劉震濤看來,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度還是遠遠不夠,廣度也遠遠不夠。

  “習馬會”是中國人事情 不能超越一中框架

  對於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提議,劉震濤始終堅持這是兩岸的事情,是中國人內部的事情,沒必要到國際場合。

  他並認為,兩岸必須深入思考“習(近平)馬(英九)會”。“再有想像力,也不能超越‘一中’框架,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突破不了,就意味著時機不成熟,在這樣的情形下見面,未必能帶來加分效果。”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