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兩岸間的“小確幸”

2014年03月25日 17: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小確幸”一詞源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指的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小確幸”不僅迅速被臺灣年輕人接受和使用,由此形成的濃郁的“小確幸”氛圍甚至也給島內政治選戰增添了溫暖筆觸。一向被認為是“大選”前哨戰的臺北市長選舉,作家馮光遠日前宣佈投入選戰,打出的宣傳主軸就是“夯臺北,小確幸,大是非”。

  在島內“悶經濟”還一時難以破解的情形下,讓民眾有感的“小確幸”就成了執政縣市長和臺當局不約而同的選擇。近來,臺北市長郝龍斌提出調薪,新北市長朱立倫立即出招“5天産檢假”,緊接著,臺灣“內政部”又發佈消息,決定明年全年假日將從109天增為115天。

  小確幸流行,在臺灣成了一種文化現象。經濟不景氣、社會瀰漫著抱怨和不滿的氣氛,“小確幸”像是一味心靈雞湯,提醒人們可以換個角度看生活,把握當下的感動,在小事上找到幸福感和滿足感,緩解焦慮和失落。不過,近日,也有年輕人從另外的視角來思考。一場針對臺生就職大陸交流研討會上,不少想到大陸求職的臺生認為,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市場大、機會多,但競爭激烈,年輕人不應該滿足於“小確幸”,而應該面對挑戰,努力拼搏,追求“大確幸”。“小確幸的心態、慢生活的節奏可能會讓我們跟大陸同齡人比顯得比較沒有競爭力吧。”一位臺生説出了自己的擔憂。

  隨著兩岸交往的深入,到大陸求學謀職的臺灣年輕人逐年成長,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陸生赴臺讀大學。“陸生與臺生誰更具競爭力”的話題常常被臺灣學界和媒體拿來議論。而如今,島內的文化和心態會不會影響到在大陸的競爭力也被年輕人提前考慮。怎樣才是更有競爭力的或是“小確幸”和“大確幸”該怎樣選擇,各方觀點或許各有不同。不過,討論本身已經反映出變化——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用兩岸思維來看待問題,這對兩岸民眾來説,不就是實實在在的“小確幸”嗎?(木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