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新係“名亡實存”團結拼選舉 或一統民進黨江山

2013年11月12日 09:51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針對明年島內“七合一選舉”,民進黨黨內初選激戰正酣,各派系鉚足了勁為各自的戰將輔選。在這波混戰中,新潮流係所向披靡,日前剛拿下雲林、屏東兩縣,本月中下旬,民進黨還將進行南投、彰化參選人全民調,新潮流係也極可能取勝。2006年,民進黨中央決定解散派系,被指是專門“對付”新潮流係。幾年過去了,很多人驚呼“新潮流係不僅沒被消滅,整個民進黨都快被‘新潮流化’了”。

  民進黨解散派系 新潮流“名亡實存”

  新潮流雖然算是民進黨下面的一個派系,但其實它的資格比民進黨還老。1984年,以《新潮流》雜誌的編輯、撰稿人為班底,組成了新潮流係。2年後,新潮流係結合其他反國民黨人士,創建了民進黨。事實上,新潮流係本身已具備政黨雛形,它的不少做法是師法中共,如講究集體領導、紀律嚴明,有“政協”(相當於“常委會”)、“紀委”等機構。

  新潮流係的蓬勃發展,招致了其他派系的忌恨,2006年7月,民進黨中央決定解散派系。日後,外界提到新潮流係時,多稱“前新潮流係”、“前新係”。民進黨資深黨員、《美麗島電子報》吳子嘉告訴導報記者,派系解散後,新潮流係的“政協”等機構停止運轉,後來前新係成員成立了“新社會智庫”,他們也有內部網站、雜誌,派系的黨公職可以藉此進行意見交流,“遇到大事,他們或許也會召開秘密會議”。

  吳子嘉坦言,派系解散後,新潮流係的組織結構由剛性走向鬆散,但相比其他派系,它仍具制度化的一面,凝聚力也很強,“別的派系大多基於人情因素,是軟性的,一旦靈魂人物退休,這個派系也就成了烏合之眾”。

  團結拼選舉 新潮流是屬“狼”的

  新潮流係平時很會刻意地栽培人才,通過舉辦各種講習營、培訓營發掘人才,也會有計劃地資助年輕人出境留學、協助官場升遷。吳子嘉表示,新潮流係的公職多,募款能力很強,有雄厚的財力支援他們做這些事。新係的努力,在這次“七合一選舉”初選中得到回報,在很多縣市都推出有實力的戰將。“不打無把握之仗。”對於那些深諳中共革命史的新係大佬來説,能將毛澤東這句名言“活學活用”。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表示,臺北、新北市長選舉,雖然廣受媒體關注,但新潮流係認定民進黨難贏,就不投人力財力進去。而雲林、屏東、南投、彰化、臺中等縣市,民進黨有希望勝選,他們便佈下重兵。郭正亮過去參選時,曾親身體驗過新係輔選的威力,“新潮流一旦確定參選,就會動員整個派系力挺到底,有如狼群集結一樣,賣力幫候選人站臺催票”。“每到選舉,新潮流係就會顯露出這種本性。”吳子嘉也這樣説。此次雲林縣長初選,陳菊、賴清德等新係大佬率眾高調幫李進勇輔選,最終讓其勝出。對此,另一位參選者劉建國痛批,“地方選舉卻搞得像是派系發展”。

  吳子嘉進一步指出,新係人馬若奪得縣市執政權,會向下紮根,收編議員、鄉鎮長等公職,將整個縣市“新潮流化”。不過,這也招致了其他派系的不滿,黨內另一大派系謝係,和新係的關係尤為緊張。

  新潮流當家 會讓民進黨更理性?

  新係在民進黨中常會、“立法院”黨團中都是第一大派系,若不出意外,明年的“七合一選舉”,新係也將迎來大豐收,拿下高雄、臺南、屏東、雲林、宜蘭幾乎沒問題,南投、彰化也有望一拼。黨內很多人擔憂,民進黨將被新係“一統江山”、“整碗端走”。不過,在吳子嘉看來,讓更多的新係人馬掌握黨公職也沒什麼不好,“他們是政治精英,有學識,道德使命感也較強,是黨內的清流”。而且新係是採取集體領導制,“集體領導的好處就是做出的決策理性、務實,防錯功能比較強”。

  新係雖是黨內第一大派系,但長期充當“老二”角色,從許信良、施明德、陳水扁時代到蔡英文、蘇貞昌時代,都是如此。郭正亮認為,新係必是明年“七合一選舉”的最大贏家,展望2016年,即使他們仍未推出“總統”候選人,但應會握有代理黨主席或“副總統”職位。至於更遠的未來,新係相較于其他渙散無力的派系,全面掌控民進黨幾成不可避免的結局。那時,新係將成為當之無愧的“老大”。

  不過,吳子嘉強調,新係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也會有分裂的危機,“搞政治就少不了分贓,當出現分贓不均時,就會有矛盾,甚至會分裂”,目前新潮流係就有“北流”、“南流”之分,“新係龍頭段宜康,和陳菊、賴清德也常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狀況”。説到這裡,吳子嘉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名言“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同樣道理,當一個派系膨脹後,下面分成幾個小派系也是正常之事”。(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