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與“友邦”關係撲朔迷離:互動變少似冷卻

2013年07月05日 13:57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臺灣媒體報道臺當局的23個“邦交國”之中,有至少6個國家的“駐臺大使館”都空空如也,根本沒有“駐臺大使”到任。恰好此時又傳出宏都拉斯不派“駐臺大使”,而考慮在大陸設辦事處的風聲。兩件事加到一起,讓臺灣輿論質疑臺灣與“友邦”關係冷卻。那麼,馬英九自上任以來,與這些“邦交國”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與“友邦”互動少 以服務華僑為主

  臺灣的所謂“邦交國”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非洲,目前共有23個。其中較為重要的有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巴拉圭等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大國”。陳水扁時代,這些國家是拿著臺灣“金援”的墻頭草。馬英九上臺之後,推行所謂“外交休兵”,不再以龐大“金援”作為“外交”手段。當然,讓馬英九“引以為傲”的是,幾年過去,這些“友邦”並不曾“變節”。可是,這樣的“友邦”關係內情如何呢?

  臺時事評論員黃創夏告訴導報記者,自從馬英九實行“外交休兵”政策之後,臺灣的涉外政策就相對保守了。“坦白説,對於‘外交休兵’到底要怎麼實踐,馬英九並沒有具體、完整的目標,連‘外交部’自己也不是很明確。”據黃創夏介紹,“外交休兵”政策至今也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公務單位,“外交政策”的執行人員因此沒有很好的規範可以依循。

  “在陳水扁之前,臺灣的‘外交系統’一直是自成一格的獨立單位,他們有經過特訓,是一個類似于軍隊的封閉系統。”但是陳水扁上臺之後,就打破了這種規矩,把自己的“國王人馬”安插進去。到了馬英九時代,提拔的“外交”人才主要以事務官為主導、以行政官僚為主體,這就導致了目前的臺灣“外交”欠缺活力。按照黃創夏的觀察,臺灣與有“外交關係”的“友邦”目前互動相當少,基本是以服務當地華僑為主。

  只重美日 臺“外交”界士氣低落

  那麼,與“友邦”關係如此冷淡,馬英九的對外“作為”又如何體現呢?黃創夏坦言,雖然有正式的“邦交”,但因影響力所限,這些國家對臺灣來説也是雞肋。不過,“你當別人是雞肋,別人自然也當你是雞肋”,而造成馬英九“外交”困局的原因,正是學者和專家把持“外交”所造成的“小圈圈決策”。

  黃創夏告訴導報記者,“廣大興”號漁船案發生後,臺灣整個“外交”決策層中幾乎沒有了解東南亞事務的人,甚至連與東南亞相聯結背景的人也沒有。反而在馬英九的團隊裏,有大量留美博士,因此對美國大家都很了解;對日本,臺灣人有很複雜的情結,也有不少“知日派”。“所以臺灣重視的是這些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關係。”黃創夏甚至認為,所謂的“外交休兵”實際上就是“外交休克”。在他看來,在沒有更大的事件衝擊之前,馬英九的“外交”路線應該就是這樣子了。而這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目前“外交”人員士氣低落,“他們也不清楚臺灣的‘外交’之路到底要怎麼走”。(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

臺灣頻道 臺灣政局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