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兩岸關係緩和 臺灣擬改涉大陸用兵思維

2013年06月24日 10: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關係緩和臺灣擬改涉大陸用兵思維

  圖為漢光演習AH-1W攻擊直升機攻擊情形。

  臺軍模擬利用拖式(TOW)反坦克導彈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據透露,因應兩岸關係日趨和緩,臺軍戰略指導已調整訂定為“不讓敵人登陸立足”,臺軍現正執行的“精粹案”,即依此原則進行兵力調整;此外,臺軍“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全般戰略,也重新做先後順序調整,並改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

  而根據臺灣“監察院”最新完成一份調查報告,也認為軍方以往把大陸當成“唯一假想敵”的用兵思維,在發生釣魚島與菲國射殺臺漁民後,宜有所轉變,臺軍必須面對東海與南海情勢變化的新局勢來調整戰略部署。

  據了解,臺軍在李登輝時代的全般戰略是“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民進黨執政後,于2000年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有守中帶攻寓意。戰略守勢,但戰術卻可以主動出擊。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緩和,全般戰略遂又重新調整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

  一位臺灣軍方人士指出,不論“有效嚇阻”順序是在前或後,已含有臺軍不放棄反制武器的發展和戰法的運用及戰術、戰略的思考。同樣地,防務部門從未對是否發展地對地導彈,有過任何宣示性的説明,也是基於臺灣的利益考慮。

  不過,“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涉及戰略層次,因此,臺灣軍方極力著墨戰略指導,這是軍事戰略用兵範疇,防務部門責無旁貸,並訂定為“不讓敵人登陸立足”為最高戰略指導。據了解,此一守勢戰略指導已在軍事會談呈報討論,並獲馬英九同意。

  臺軍防衛作戰之前採取“阻敵于彼岸、擊敵于半渡、毀敵于水際、殲敵于陣地內”戰略指導原則;李登輝時代,精要為“阻敵于彼岸、擊敵于半渡、殲敵于灘岸”;陳水扁時代將戰略指導調整為“資電先導、遏制超限、聯合製空、制海、地面防衛”。

  據了解,上述戰略指導,就用兵手段而言,即“殲敵于臺海海、空域”及“不將戰爭帶入本土”的作戰用兵指導。

  如今再將用兵戰略指導調整為“不讓敵人登陸立足”,這是非常重大的改變,一方面顯示兩岸關係和緩,另一方面説明臺軍將致力科技、指管通情的戰力,而且認知到未來兩岸若有戰事,是先打資訊戰與電子戰,以及不對稱戰,用兵重點不再是境外決戰,而是不讓假想敵登陸立足。

臺灣頻道 臺灣政局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