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服務貿協協議簽署後 陸資將獲准進軍臺灣服務業

2013年05月28日 09:57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不久的將來,大陸資本或許就可赴臺開旅行社、投資建築業了,而臺灣資本也可“登陸”開物流公司,甚至涉入大陸通訊行業。“千呼萬喚始出來”,兩岸多個部門經過兩年多的艱苦談判,《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完成協商。按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的話説,目前兩岸兩會就差選個“黃道吉日”簽署了。該協議一旦生效,兩岸服務業的多個項目將相互開放,這對兩岸經濟必將産生長遠且深刻的影響。

  搶救“悶經濟” 臺灣急著簽服務貿易協議

  籠統地説,服務業是生産、提供各種服務的經濟部門集合。目前,臺灣服務業在其經濟發展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據統計,臺灣近七成的GDP以及近六成的就業人口與服務業相關。與大陸相比,臺灣服務業起步早,成熟度也較高,不過其發展也面臨瓶頸。

  再看看大陸的經濟格局。製造業仍為GDP的重心,服務業比重僅為四成多,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且主要集中于商貿、餐飲、倉儲等傳統服務業上,金融、電信、研發、資訊服務、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臺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認為,未來大陸經濟要更上一層樓,勢必要往服務業方向發展,這也是兩岸服務業合作的重大機遇。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詹火生日前強調,兩岸除了“硬體”産業(製造業)領域的合作,在“軟體”産業(服務業)領域也需進一步深化。廈大臺研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島內經濟陷入困境,他們迫切希望通過開拓大陸市場,以及引入大陸資本這眼活水,來重振他們的服務業,進而拉動經濟增長。

  大陸對臺灣讓利 開放超“入世”承諾水準

  2010年6月底,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並針對雙方已先有共識的部分出臺“早收清單”,讓兩岸企業儘早獲益。不過,這僅是兩岸經濟合作的第一步,還有更多的細節需要完善,包括投資保障、服務貿易、貨品貿易、爭端解決等重要議題。去年8月,兩岸已簽署投資保障協議,近期即將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接下來還要簽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自2011年2月開始談判,當初臺灣輿論普遍認為能在2012年底完成簽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幾乎每次國臺辦記者會,臺媒記者都會追問進展情況。對此,發言人都以“進入收尾階段,爭取儘快簽署”來回應。結果到了今年春天,兩岸究竟何時能簽服務貿易協議仍未確定。直到5月22日,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才透露,相關商談工作已經結束,可望在5月底或6月舉行的第一次“陳(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林(林中森)會”上完成簽署。近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證實兩岸服務貿易即將簽署。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屬ECFA後續協商,已涉入‘深水區’,中間有很多敏感複雜的地方,所以談判一波三折也很正常。”石正方解釋説,臺灣內部反對黨的掣肘,馬“政府”要應對;而大陸方面要儘量尋求投資雙向化,讓更多的大陸資本入島,“不過,兩岸之間的經濟體量差距實在太大,無法強求完全‘對等’,大陸對臺灣進行某些讓利也是應該的”。國臺辦發言人楊毅日前則透露,在服務貿易協議商談中,大陸方面提出的幾十條開放措施均超出“入世”承諾水準,充分體現大陸的誠意和善意。而據臺媒披露,臺灣向大陸做出55項開放承諾,而大陸則給臺灣65項開放承諾,這也體現了大陸對臺灣的讓利。

  臺灣服務業“登陸” 為大陸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服務

  翁芳田是來廈門創業20多年的老臺商,見證了臺企在大陸的潮漲潮落,“臺企多是經營製造業,這兩年外銷不好做,利潤率下降,如果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臺商在大陸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翁芳田表示,今後臺商涉入服務業後,可以完善自身的産業鏈,對於打開製造業的內銷市場也有助益。他舉例,一個臺商本來做服裝的,今後若涉入物流行業,相信對服裝生意也會有幫助。

  據國臺辦透露,大陸對臺灣開放的服務業項目涉及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社會、旅遊、娛樂文化、體育、物流、金融等行業,將為臺灣服務業者帶來廣闊的發展機遇。臺灣連鎖加盟産業商務中心董事長王國安説,臺灣動漫等文創産業早已到大陸探路,業者希望將來能設立獨資公司。

  “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對兩岸都是一個利好”,石正方副教授指出,臺灣服務業整體水準要高於大陸,將來進軍大陸,可以為大陸民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進而帶動大陸服務業水準的提升;而大陸資本赴臺,也將為臺灣服務業注入活水,提供再發展的動能,可以增加就業崗位,有助於臺灣擺脫經濟困境。不過,臺“經濟部”也承認,運輸、金融等開放項目會對島內農業、製造業造成少許衝擊,但總體來説,簽服務貿易協議對臺灣絕對是利大於弊。

  臺灣頻道 臺灣政局 臺灣社會 臺灣軍事 娛樂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