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作品集  >   宋清輝

宋清輝:中國供給側改革前景惠及世界經濟

2016年03月25日 10: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信心可能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僅依憑信心就能夠快速發展,但在當前複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下,如果連信心都不敢有,人們也許都不知道未來該如何發展。在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之中、發達經濟體復蘇低迷、新興經濟體走勢分化,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講話,再次向全世界傳遞著信心。

  如今,世界經濟已經連續5年增速放緩,整體的國際投資和貿易明顯下滑,近年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增長似乎進入了瓶頸,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在不斷震蕩。各個國家都在想著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改善平淡、低迷甚至是惡化的經濟環境,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各種手段都顯得非常乏力。畢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即便出臺各種金融政策、手段、調控方式,依然作用有限。

  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就提出了五點看法。一是共同維護和平穩定。堅持睦鄰友好、和平共處,夯實地區和平穩定的基石。二是共同推動經濟增長。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三是共同深化融合發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與地區國家發展戰略,支援互聯互通和國際産能合作。四是共同促進開放包容,增強亞洲的凝聚力。五是共同激發創新活力,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和平穩定也好、推動經濟增長也好、激發創新活力也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共同”。這個共同不僅是要亞洲共同,更是要全球共同協調發展。所以,李克強總理也指出亞洲的振興不能有人掉隊,中國願結合地區國家的實際需求,在基礎設施、工業設備等領域開展産能合作。李克強總理之所以能夠説出這種豪言,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逐漸增強的關係是分不開的,人民幣順利入籃SDR、亞投行正式成立,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只不過,我們還需要看到我們自身不足,這也是外界所擔憂的。

  因此在談及中國經濟在發展遇到的困難時,李克強總理提到“我們不回避困難,這本身表明我們有信心,我們也知道問題癥結所在,我們也有手段,為此我們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注重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的看,中國經濟希望大於困難。”

  當然,世界經濟的復蘇不會由任何一個國家帶動,無論是中國、美國或者是整個歐盟,而是多個國家、經濟體共同努力才能讓經濟有所復蘇。在這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努力,都需要積極發展,對內適當地發展競爭優勢項目,對外實現多方互利共惠。

  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而言,從李克強總理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到踏實。總理指出在2016年前兩個月,中國産業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保持較快增長。內需持續擴大,消費仍是兩位數增長。消費和服務業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同時,能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這標誌著經濟增長品質在改善。此外,中國總體上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內需有空間,發展有韌性,創新有手段。所以説,中國經濟長期看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對於我們,更希望亞洲以及全球經濟增長品質都在改善,這種信心的釋放足以讓我們能夠看到未來的希望。

  區域經濟、世界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向中國一樣進行供給側改革,這是一項長期卻能在後期改善經濟萎靡工程。在世界經濟前景相當模糊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獨立的經濟體為了自身的發展,通過短期內刺激經濟的手段都也許會讓經濟有曇花一現的變化。這種曇花一現,或許會導致更多的泡沫、更多的風險産生。通過擴大有效供給,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人民群眾的需求,才有機會促進社會有條不紊地健康發展。

  如果世界經濟能夠穩定運作,各個經濟體、國家的經濟才能穩步發展,也就能實現互惠共贏而不是“爭風吃醋”。在此情況下,李克強總理通過在博鰲論壇向全世界釋放的信心,也表達了中國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的種種決心,相信這種信心和決心將逐漸在亞洲、全世界蔓延,成為世界經濟積極、穩定發展的催化劑。(作者係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