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作品集  >   宋清輝

專家學者話兩會十三五開局的兩會令人民期待滿滿

2016年03月04日 07: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科教衛文、衣食住行,“兩會”已于3月3日開幕,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委員和代表們帶著各式各樣貼近人們生活的議題來到了“兩會”。有的時候,數據並不能反映出真實的經濟狀況,但當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多數委員代表們所提及,這也意味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一個較好的水準,大家對未來的發展也不僅僅局限在宏觀經濟增長之上。

  不過,發展才是硬道理。很多人們認為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其實並非我們真正面對的難題,如何發展、怎樣才能讓經濟重新回到穩定增長的軌道上?更加需要重視。就好比春節期間天空常常藍色的北京,在“兩會”頭一天再度出現沉沉的霧霾,這個被人們談論數年的問題,估計又要被重新熱議。

  會被熱議的事情有很多,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關注的話題是如何方便人們,如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如何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如何使得供給和需求趨於平衡等等,這些問題看起來似乎是一些日常小事,但如果有效協調就能令宏觀經濟有序發展。即將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的GDP預期目標也將出爐,相應的,實現目標的政策也會隨之提出。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兩會”必然也會圍繞“十三五”展開,是經濟增速從速度到品質轉變的重要時期,儘管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很大,但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出臺,經濟企穩的趨勢已經顯現,這也意味著在2020年,中國是有能力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經濟更有希望保持中高速增長。

  在人民幣順利入籃SDR、亞投行正式成立等一系列成就之下,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只不過,一帶一路、國有企業改革、中國製造2025這些放在一年以前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鍵詞,在今年似乎有些冷落,畢竟實現這些工程需要較長的時間,短期之內難以見效。這些重點項目並不會遠離我們的視線,這些工作將繼續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這些重點項目更能夠有助於中國經濟在未來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項目。

  現階段,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有很多,人們的信心、對金錢的逐利是其中之一,例如中國央行在2015年多次降準降息,在“兩會”之前再度降準,實際上是央行釋放流動性,同時是寄希望以促進消費、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只不過,資本的逐利並沒有讓這些流動性進入投資、創業、穩增長的環節,反而相繼流入了股市和樓市當中,造成了中國股市短時間內的暴漲暴跌以及樓市價格的非理性爆漲。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新常態的經濟轉型換代時代,經濟發展更加需要依靠製造業,這些建設將成為促進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跳板。只不過,要讓製造業穩健發展,需要各種催化劑,例如“網際網路+”以及和政府相關的一系列措施,例如簡政放權、財稅改革、大眾創新等等,有望更好的優化中國資源在生産中的配置。相信在各種因素的驅動下,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將加快,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發展的空間將進一步擴展。

  從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來看,今年“兩會”的關鍵詞可能和以下相關:一是和供給側改革相關的去庫存,無論是我們現在熱議的房地産庫存還是各種過剩的産能,都急需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合理消化且不造成浪費。二是國有企業改革,這是一個長期不變的熱點,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打破國有企業的各種壟斷,使壟斷逐步向民間資本開放。三是稅制改革,人們的稅賦正在加重,大部分人們都希望個稅起徵點上調。四是海外投資,在中國企業走出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問題、阻礙開始出現,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快速解決。

  五是創業創新,在“雙創”浪潮下,一部分企業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何讓創業創新更有效推廣、經驗成功複製,同樣需要進一步討論。六是“網際網路+”,作為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催化劑,“網際網路+”能夠推動實體産業的深度融合。七是民生建設,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們要適應GDP增速變慢。不會意外的話,國家領導人會把經濟增長指標控制在一個穩定合理的區間,以實現追求品質而非數量。畢竟,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穩定發展是根本。(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

 

本文係台灣網特約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