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作品集  >   且十

民族強盛,才是對“228”最好的紀念

2017年02月28日 12: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天,又是“228”,臺灣島內吵成一片。

  70年前,臺北大稻埕煙販林江邁沒有想到,她的哭喊聲會引起震驚中外的“228”事件。她更想不到的是,“228”這個簡單的數字,撕裂了臺灣社會幾十年。

  “228”,從兩蔣時代的噤聲,到李登輝“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到陳水扁設立“228”紀念廣場,到馬英九的屢屢道歉,臺灣社會越吵,“228”的真相離人們越遠,它已淪為民進黨打擊國民黨,進行“臺獨”動員的工具。

  “228”是一個歷史悲劇,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是,這個悲劇的發生,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民族分裂的必然結果。

  1895年大清甲午戰敗,割臺灣給日本,就種下了“228”悲劇的種子。1895年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在澳底鹽尞登陸,展開了他在臺灣的血腥殺伐之旅。日本佔領臺灣前期的20年,對臺灣人民的抵抗進行了殘酷鎮壓。

  1920年代開始,臺灣的知識分子眼看臺灣回歸祖國無望,轉而開始了爭取“日臺同權”的和平鬥爭道路,爭取臺灣民眾在日本殖民下能獲得一些權利。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為了把臺灣建成戰爭基地,在臺灣開展“皇民化”運動,也就是文化上學日文説日語改日本姓名,信仰上毀中國寺廟砸祖宗牌位信日本神道教,生活上用日語作為日常交流語言。為了鼓勵臺灣人説日語,殖民當局開展“國語常用家庭”認定,凡被當局認定的日語常用家庭,其成員在就業升學升職等方面能優先照顧,並提高戰時配給糧的標準,從而在島內營造出一派“説日語、改日名、信日教、當皇軍”光榮的氛圍。為了深入推進皇民教育,殖民當局在各行政區域、行業成立“皇民奉公會”,所有臺灣人都是會員。在這樣社會氛圍下,許多臺灣青年輾轉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大多數人只能把對祖國的思念埋在心底。

  歷經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特別是後期10年的皇民教育,一些臺灣人的文化認同慢慢發生了變化,他們對殖民地宗主國與祖國的概念模糊了。當祖國即將光復臺灣的消息傳來,人們的心理經歷了從殖民地戰敗國到回歸祖國成為戰勝國的戲劇性轉變。1945年10月17日,當第一批國民黨軍隊從基隆港上岸時,基隆萬人空巷歡迎祖國的軍隊,有的婦女把藏在箱底的旗袍(日據時禁穿)穿上加入歡迎隊伍。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臺北30萬市民走上街頭歡慶。

  然而,國民黨的接收大員並不了解臺灣人民的心。他們不知道臺灣人民歷經50年的殖民統治,所經歷的反抗與被鎮壓、經受的文化催殘與心靈煎熬;不知道當了50年賤民的臺灣人對自由民主的渴望;不知道經歷日本殖民掠奪的臺灣經濟迫切需要恢復;不知道被盟軍轟炸毀壞的鐵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需要重建;不知道600萬台灣人需要食物填飽肚皮;不知道陸續回臺的臺籍日本兵需要就業。這些接收大員們就像接收大陸其他日佔區一樣,把接收當成了發財的機會,讓接收變成了“劫收”。

  臺灣人民沒有享受到理想中的祖國光復帶來的光明,戰爭的後遺徵,通貨澎漲、食物短缺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臺灣民眾己從一年前的歡呼變成滿腹的怨氣。“228”前己發生數起搶米事件,社會上反對國民黨當局的氣氛就象旱季幹柴,一點火星就可引燃。其時,國民黨在大陸的倒行逆施,早已引發全國人民反抗高潮,“反迫害、反饑餓、反內戰”風起雲湧。陳江邁的哭聲就象一根火柴,瞬息引燃了臺灣人民反抗的怒火,“228”終於爆發了。

  在今天的臺灣,民進黨及“臺獨”分子把“228”渲染成“臺獨”的源頭,這是典型的政治操作。“228”是近代中國人民經歷的無數苦難中的一個而已。苦難的根源就在於國民政府的腐敗、中華民族的落後。沒有甲午戰敗,就沒有乙末割臺,沒有日本兩次對華侵略戰爭,就沒有近代中國任人宰割。包括臺灣在內的近代中國經歷的磨難充分説明,沒有強大的祖國,就沒有人民的自由幸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是對“228”的最好紀念。借紀念“228”操作去中國化、進行“臺獨”動員,其實就是在為下一個“228”播種。“228”是悲劇,被作為“臺獨”工具更是對“228”的大不敬。

  在當年陳江邁被打的天馬茶樓的對面,就是大稻埕三大信仰中心之一的法主公廟。這座建於1878年的百年古剎,裏面供奉著茶商陳書楚1869年從福建安溪請來的神明。他見證了大稻埕的興哀,從洋行興起茶香飄逸,到商賈雲集黑手變頭家;從日本殖民鐵蹄,到依附殖民發家者的威勢;從臺灣人外省人的互相殘殺,到今日轉型正義清算。這變幻的世道他一一盡收眼底,不變是,大陸安溪永遠是他的祖庭。

  臺灣社會有悲情,她被奴役過,但悲情不應成為製造新的悲情的手段和工具,更不是“臺獨”的理由和護身符!

  融入祖國大家庭,建設強大的中華,才是臺灣的根本出路。(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