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蔡當局推“母語”教學居心何在?

2017年07月12日 10: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臺灣《聯合報》9日的報道,臺當局“文化部”日前公告所謂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規定“保障學齡前幼兒‘國家語言’學習之機會”,將“母語”教學提早至幼兒園,草案預計于下個會期送進“立法院”審議,如若通過將是臺灣“母語”教育的重大變革。臺“文化部”次長丁曉菁則宣稱:民意顯示幼兒的語言教育是黃金學習期,應多學習‘母語’。”

  根據臺當局遞交的草案,所謂的“國家語言”包括島內“固有各族群傳統使用之自然語言”,也就是説閩南語、客家話和“國語”都被界定成為“國家語言”,也被人為的區隔各自族群的“母語”。這樣做看似是平等對待,其實質卻是包藏禍心。眾所週知,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經福建移民傳入臺灣,而客家話亦是起源於內地,後傳入臺灣,這些語言的共同特點都是起源於內地,而內地的發音最終成為漢語的標準發音,具體而言在大陸被稱之為普通話,在臺灣則稱之為“國語”,其他則稱之為漢語的方言。如果再根據母語的定義,即一種語言是另一種語言的來源處便是母語,那從島內的語境出發,“國語”其實才是閩南語和客家語的“母語”,而閩南語和客家語則是“國語”的方言。

  然而,蔡英文當局不僅同時將這幾種語言界定為地位平等的“國家語言”,更有意強調這是“不同族群”使用的語言,這就使得同為漢族,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遭到區分對待。又由於島內的主要方言為閩南語,因而實質上可將原有的“國語”邊緣化。結合民進黨長期的做法,即將閩南語稱之為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臺語”,相信未來只要偷梁換柱,在官方層面上將“閩南話”轉化為“臺語”,未來就可使“臺語”成為實質上佔據主流“國家語言”,從長遠來看,最終可以切斷與大陸的語言連接,為建構“臺灣國”進行文化背書。由此可見,蔡英文當局的草案乍一看是保護“母語”,實際上卻是摧毀臺灣人真正的“母語”,進而切斷與祖國母親的文化連接。

  事實上,即使我們退一步認為,本土方言可以被視為“母語”,那麼是否有必要刻意凸顯閩南語的地位呢?今日之臺灣,已不再是白色恐怖時期講“閩南語”便要被趕出教室的年代,“國語”、閩南語和客家話皆可自由使用,民眾已經享有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力,筆者在島內既遇到習慣講“國語”的本省人士,也遇到過能操一口流利閩南話的外省二代,可以説是相互交融、和諧相處。而今臺當局卻要刻意強調“母語”區別,未來恐怕會掀起族群爭議,特別是本省人士講“國語”,而不講所謂的“母語”,就可能被視為“異類”。最終,從時下自稱“中國人”的“政治不正確”變成不講“母語”的“文化不正確”。

  對此,島內有網友批評道:“整天只會搞這些意識形態、分化族群的政策,全世界都在學中文,蔡英文卻要幼兒學母語,母語在學校要如何教?哪個教師能通曉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言呢?”該網友的評論可謂是一針見血。縱觀蔡當局上臺以來,“去中國化”動作頻頻,堪稱“狼煙四起”,島內民生和兩岸關係卻是“死氣沉沉”,民怨沸騰,近期有民調顯示,蔡英文在泛綠支援者的滿意度甚至低於柯文哲,可見連綠營民眾都看不下去了,如果蔡當局還這麼執迷不悟,甚至把“去中國化”作為救命稻草,恐怕只會適得其反,終將被島內民眾唾棄。(台灣網網友:袁曉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係碩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