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多點“鄉土味” 少點“筆墨味”

2017年05月26日 15: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年來,“草根文化”在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文化熱潮,央視的《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我愛發明》等以“從群眾中來”為主題的節目亦是受到群眾的熱捧。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些節目以“接地氣”的方式,在媒體與群眾中搭起了一條有效溝通的橋梁。同理,筆者認為,作為直面群眾的一線工作人員,我們的説話多點“鄉土味”,少點“筆墨味”,以群眾的語言去解讀國家的政策,才能使資訊有效的傳遞到群眾耳朵裏、心坎上。

  多點“鄉土味”就需要我們多到群眾中去。筆者是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經常在鄉間“走街串巷”與群眾“插科打諢”的幹部多為老同志,但卻正是這些看似沒有幹部樣的老同志確能最有效的將黨和國家的政策傳遞給群眾,深得群眾的愛戴。

  前段時間的熱局《人民的民義》中的老檢察長陳岩石同志正是這些老同志的藝術化的表現,他在劇中積極給群眾做宣傳解釋,給群眾講政策講道理,最終成功解決徵地拆遷這當下國內最尖銳的矛盾糾紛。而反觀我們新同志和常年在辦公室的同志,在與群眾溝通時,總感覺有一層膜隔檔,走不進群眾心裏。

  所以筆者認為,要讓群眾了解我們所做,我們就必須多到群眾中去,去了解群眾所想,聽其所思、聽其所怨,方能成竹于胸,“接地氣”于舉手投足之間。

  少點“筆墨味”就需要我們善於融會貫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是當下對基層幹部工作的比喻,每天的工作中要遇到各個部門的各種政策要求、福利標準,同時還要將這些條條框框傳遞給群眾,如果僅僅只是將文件拿來照本宣科,那麼只是將文件上的“筆墨”傳給了群眾,而不是將文件的內容實實在在的讓群眾知曉,很有可能遭群眾“白眼”給懟回去。

  《人民日報》5月24日《多一些“板凳上的談心”》一文的作者講述了其剛到駐村調研時,因為照本宣科被群眾冷言相對故事。

  筆者覺得,國家的政策對群眾而言肯定是好的,但是群眾中出現了抵觸情緒就説明我們的宣傳工作沒有做好,問題的根節就是在講解過程中,太多的官話、套話,生冷的語言缺乏了親情的溫度,這就與群眾疏遠了距離,所以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就應有當一名“翻譯官”的覺悟,能將缺乏感情的官方語言,轉換成有親情的溫暖語言,那麼上面這千條線,將會被下面這一根針帶領,遊弋于服務群眾這一絹良錦之上,繡出百花爭鳴的盛世畫卷。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接地氣”的方式來走這條路,正是我們的不二之選,只有我們幹部切實沉到了基層,那麼上通下達將不再是口號,那麼人民的力量將會得到充分釋放,那麼國家的偉大復興夢將指日可待。(台灣網網友:半壺水)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