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網路傳言凸顯的不僅是公信力的流失

2017年04月18日 15: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繼“上海女逃離江西”、“村婦組團約炮”、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右腎丟失”等虛假網路傳言事件之後,“豬肉鉤蟲”虛假傳言再度引起網民注意,網上流傳的鉤蟲“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的説法更是讓人們“畏豬如虎”,好在《河南商報》官方辟謠了這一虛假傳言,方才穩定了群眾的情緒。

  俗話説:“空穴不來風”,為何網路謠言會流傳如此迅速,信徒如此眾多?針對這一問題,曾經有學者提出,謠言的産生與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同時與公眾的判斷能力成反比,而其流傳之迅速還可用“蝴蝶效應”來解釋。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而由網路謠言所引發的“蝴蝶效應”極易造成“不信權威信謠言”“謠言便是預言”的“塔西佗陷阱”,從而讓群眾對權威資訊産生習慣性質疑。

  而謠言一旦貼上“同情”、“環保”、“特權”、“養生”等標簽,便會瞬間增強傳播率。例如“民間偏方治百病”、“蚊子偏愛某種血型”等類似事件正是“塔西佗陷阱”的具體體現。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發展,依託微博、微信、陌陌等平臺,不少人成為了創造資訊、傳播資訊、帶動輿論的自媒體人,甚至不少人還成為了“網紅”。在新媒體環境下,虛構事實,先入為主的碎片化傳播,極易導致資訊不對稱。正是由於碎片化的傳播以及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使得一些資訊在傳播過程中出現變形、走樣,甚至背離原有資訊。

  徐賁在《信任的制度和個人責任》一文中談到:“對社會個人信任度心理摧殘作用最大的,是那些本應與主持社會正義最有關的領域,如司法、新聞、教育等。”面對處於資訊不對稱地位的廣大群眾,一些被確定為謠言的事件,往往部分內容存在真實性,尤其是被政府、專家等定性為謠言的事件,這也無形間強化了群眾對謠言的信任和認同,造成了公信力的流失。

  當然,除了公信力的流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往往也是謠言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副駕駛未係安全帶將扣分罰款”、“不給醫生紅包便治不好病”、“蔬果替代主食可減肥”等,令不少人選擇了相信,三人成虎,越描越真。

  舜帝時期,面對洪水,鯀採取了圍堵,結果越堵越氾濫,而其子禹則採取了疏,方才成就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萬世。在筆者看來,面對網路謠言,與其官方辟謠謠不斷,不如疏散謠言,讓資訊變得對稱,讓謠言治理的重點從辟謠轉移到解決現實問題、紓解謠言壓力上來,積極構築媒體權威報道與網民個性化表達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齊心合力破解謠言,營造良好網路環境。(台灣網網友:程彥暄)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